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肝硬化特别是终末期肝硬化患者对感染极为易感,而感染是导致终末期肝硬化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低钠血症、肝肾综合征等的常见原因,是导致肝功能衰竭、肝外脏器衰竭,甚至死亡的常见原因,病死率极高。本研究通过对Child-Pugh C级合并感染的肝硬化患者临床数据资料进行详细分析,进一步剖析此类患者肝功能状况、感染特点、合并脏器衰竭特点及病死率等,筛选短期病死率独立危险因素,构建3个月病死率评估模型,有效划分患者预后,从而辅助临床医生对此类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有效降低病死率。研究方法:研究对1819例肝硬化患者进行筛选,其中519例来自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1015例来自美国梅奥诊所,285例来自韩国圣玛丽医院。根据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最终筛选出417例患者入组此项研究,其中244例患者来自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2010年1月-2013年4月间的住院患者(造模组)、91例住院患者来自美国梅奥诊所(2007年1月-2013年12月,验证1组)、82例住院患者来自韩国圣玛丽医院(2011年1月-2014年5月,验证2组),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采集。对造模组采集数据应用logistic回归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筛选3个月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决策树方法构建预后评估模型。将预后模型进一步在验证1组和验证2组中进行验证;同时将模型的评估效能与Child-Pugh,MELD,MELD-Na,慢性肝衰竭-序贯器官衰竭评估(CLIP-SOFA)和北美终末期肝病研究联盟(NACSELD)模型进行比较,保证模型的准确性、可重复性。研究结果:造模组、验证1组和验证2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2.1±11.6岁、57.5±11.4岁和58.3±12.7岁,MELD评分分别为26±8、30±9和28±12,3个月病死率分别是58%,58%和54%;造模组、验证1组和验证2组的首位肝硬化病因分别为乙肝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病和乙肝病毒感染,常见感染类型分别为肺炎及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及泌尿系感染、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及肺炎,合并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比例分别为74%、78%和73%,更为常见的肝外器官衰竭在造模组、验证1组和验证2组中均为肾功能衰竭。对造模组数据进行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是否合并呼吸衰竭、是否合并肾功能衰竭、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总胆红素(TBIL)水平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为预测3个月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优势比(95%可信区间)分别为16.6(1.9-143.1),3.3(1.4-7.8),2.0(1.3-3.1),1.1(1.0-1.1)和1.03(1.0-1.1),(P<0.05)。根据上述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出3个月预后决策树模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曲线线下面积(AUROC)为0.804(0.748-0.859),可高效的将患者划分为死亡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组,28天和3个月病死率分别为14%和27%、48%和63%、77%和87%。与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MELD-Na评分、CLIP-SOFA评分和NACSELD模型比较,决策树模型具有最高的AUROC(0.804(0.748-0.859))、最高的敏感性(80%)、最高的总准确度(75%)和最高的Youden指数(0.488)。将决策树模型在验证1组(AUROC 0.808(0.706-0.910))和验证2组(AUROC 0.809(0.711-0.906))进行验证并与MELD评分进行比较(验证1组:AUROC 0.756(0.643-0.868);验证2组:AUROC 0.771(0.664-0.878)),模型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准确性优于MELD评分,对3个月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研究结论:终末期肝硬化合并感染患者病死率极高,感染常见类型为肺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和泌尿系感染,患者极易合并慢加急性肝衰竭,肾功能衰竭为此类患者常见肝外器官衰竭。研究成功构建针对Child-Pugh C级肝硬化合并感染的患者3个月预后评估模型,可高效划分患者为死亡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组,与常用评估模型比较显示出良好的预测效能,在不同地区、不同病因患者人群中均显示良好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