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既要追求产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要实现产业附属物(如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和价值潜力发掘。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循环农业技术的重要特征是资源性废弃物的转化与利用,是一种以追求更高效益、更低污染和更多就业为目标的新型农业技术。可见,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的推广实施,是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然而,在当前的技术推广中出现了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主体缺乏循环经济理念和意识、服务体系不健全、配套政策措施滞后等问题。如何突破这一约束实现农业持续发展,是“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农业建设的迫切要求。因此,如何从农户角度出发,探求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的推广困境,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基于农户行为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博弈论等重要理论,利用调查分析方法、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等统计与计量分析方法对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的农户采纳行为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湖北省农业废弃物资源存量、时序变化趋势以及转化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武汉市、随州市的微观调查数据,对农户的技术采纳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推广过程中的利益主体博弈行为特征进行了诠释;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为: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第1、2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存量估算及利用路径分析(第3章)、农户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采纳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第4章)、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关联主体的动态博弈(第5章)、政策建议(第6章)。通过研究,形成了以下结论:(1)在总体把握湖北省农业废弃物排放现状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湖北省农业废弃物资源存量、时序变化趋势。研究发现,1995-2011年,湖北省农业废弃物价值的存量及增量均呈现波动增长趋势;分阶段来看,1995-2003年为第一阶段,以农作物秸秆和牲畜粪便为主的农业废弃物价值的存量和增量呈现波动下降状态,2003-2011年为第二阶段,农业废弃物价值的存量与增量呈现快速增加趋势。(2)在分析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方式的基础上,对影响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农业废弃物转化利用主要包括基质化、材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和肥料化等五种方式。而农民文化素质较弱、循环农业技术研发滞后、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完善程度偏低、农业废弃物利用产业化程度不高以及技术推广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等是制约湖北省农业废弃物资源转化利用的主要因素。(3)在调查分析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农户微观主体技术采纳意愿的基础上,运用Binary Logistic模型检验了影响农户技术采纳意愿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对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具有采纳意愿的农户比例较高,达74.9%,反映了农户对环境保护具有较高的关心度。但影响农户采纳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的因素较多,其中性别、文化程度、农业收入比重、环境知识了解程度、环境状况评价、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等对其技术采纳意愿影响作用程度较大。(4)利用博弈分析方法,对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的关联主体进行了博弈分析。分析发现:政府部门、技术研发部门和农业生产经营者在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推广与利用过程中的利益诉求不尽一致,政府与技术研发部门之间、技术研发部门与农业生产经营者之间以及政府与农业生产经营者之间均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的生态目标实现受到了利益主体行为的制约。(5)构建了促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推广应用的政策体系。具体包括:正确认识农业废弃物价值,积极实现转化利用;加快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延伸产业链条;加大专项资金扶持力度,提升农户废弃物转化利用意愿:完善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立法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1)在研究视角上,区别于以往研究多专注于农业废弃物利用中的宏观问题,本文选题基于农户响应视角,探讨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采纳的关键影响因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体现了研究视野上的新颖性。(2)在研究内容上,与以往文献集中于对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与模式研究相比,本文重点分析了农户对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的采纳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定量测算了湖北省农业废弃物资源存量及时序变化趋势,并对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中的关联主体进行了博弈分析,揭示了不同主体行为的差异化倾向。(3)在研究方法上,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采用实地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对比以往更多的描述性分析,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体现了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