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头鲂人工同源和异源四倍体的繁育群体建立及其不同倍性后代的生物学特征分析

来源 :上海水产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__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论文采用染色体工程技术,从外因(热休克)和内因(种内自交-团头鲂×团头鲂、种间杂交-团头鲂×三角鲂及亚科间杂交-团头鲂×丁鱥等不同的遗传交配组合)两个方面,研制四倍体.目的是:(1)通过对人工诱导四倍体鱼,尤其是四倍体雌性性腺发育不正常的内外因子的探讨,寻找对限制性因子的突破途径,摸索提高性腺正常发育四倍体鱼的诱导和培育措施,摸索建立一种有效的可育四倍体诱导模式,使之能够应用到更多的水产动物.(2)通过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获得倍间三倍体,探索影响三倍体繁育性能的理论机制.通过对倍间三倍体的生长性能与繁殖性能的相关分析,探讨影响生长性能的相关因子.(3)对获得的人工四倍体和倍间三倍体进行遗传分析,探索了加倍染色体组对形态特征、细胞遗传特征及DNA遗传特征性状的影响,可为阐明某些自然拟四倍体物种(如鲤、虹鳟等)的起源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团头鲂人工同源四倍体奠基群体的建立采用物理诱导(热休克41.0℃、40.0℃、39.0℃)与子代筛选相结合,建立团头鲂同源四倍体可育群体的途径.2.团头鲂人工同源四倍体的繁殖性能及作为育种材料的潜力通过对团头鲂人工同源四倍体的繁殖性能的研究,探讨了四倍体作为育种材料的潜力.3.团头鲂人工同源四倍体及其自繁和倍间杂交后代的染色体组型及形态遗传特征通过对团头鲂人工同源四倍体(同源4n)及其自繁(4n-F1)和倍间杂交后代(正交3n和反交3n)的染色体组型及形态遗传特征分析.4.团头鲂人工同源四倍体及其倍间杂交三倍体的红细胞遗传特征分析通过比较人工团头鲂同源四倍体、倍间杂交三倍体鱼与二倍体的倍性差异所引发的红细胞、细胞核的形态大小差异,探讨了不同倍性鱼类的红细胞特征.5.团头鲂人工同源四倍体及自繁和倍间杂交后代的分子遗传差异选取18个谱带清晰、重复性佳的10碱基随机引物,以及2对微卫星引物,进行了团头鲂同源4n、4n-F1、正反倍间杂交3n及2n群体的RAPD和微卫星分析.6.团头鲂♀×三角鲂♂种间异源四倍体的诱导及其后代的形态遗传分析通过种间远缘杂交和物理诱导(热休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团头鲂异源四倍体的诱导,试图探索团头鲂♀×三角鲂♂异源四倍体奠基群体建立的途径.7.团头鲂×丁鱥亚科间杂交后代的倍性多态及形态特征对团头鲂×丁鱥亚科间正反杂交组合的胚胎发育观察、染色体倍性检测及后代形态特征分析.
其他文献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属近海底层鱼类,是我国黄渤海地区重要的渔业资源,同时也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主要对象。牙鲆以其适应性强、生长快、个体大、肉质细嫩鲜美等特点而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AFLP)是基于选择性扩增完全酶切消化后的基因组DNA片段.该技术的运用不需要预知基因组的序列特征,具有较高的多态分辨力,可适用于任何来源和各种复杂
褐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是一种暖温性近底层海水鱼。由于其种苗生产的不稳定性及生长环境的限制,目前国内仅在台湾和海南有少量养殖。因此,本研究从褐点石斑鱼
鳜类属鲈形目,为东亚特有类群。本论文主要通过PCR扩增测序法获得了鳜类鱼类的mtDNA(12S rDNA、16S rDNA、cytochromeb、D-loop)的基因序列,分析了鳜类的各种分子系统发育关系;
本论文研究了合浦珠母贝北海和徐闻养殖群体的形态特征、调查分析了两地合浦珠母贝养殖状况和产业发展状况;采用双列杂交设计构建了90个选育家系,研究了稚贝的附着特性、环境适
本论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室内摄食对比实验初步探讨许氏平鲇Sebastes schlegeli和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的食物竞争。第二部分应用汞质量平衡模型对银鲳Pampus a
本研究旨在研究一种复方中草药制剂(黄芪:板蓝根:金银花:生石膏=1:1:1:1)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免疫指标的影响。并确定该中草药制剂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的适宜添加量,为此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