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孙贻安教授治疗乳腺癌化疗副反应的临床经验、基于数据挖掘技术下的遣方用药规律及其运用经验方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者化疗期相关副反应的临床疗效观察,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方法:通过对孙贻安教授治疗乳腺癌疾病相关学术论文、论著、临床经典病例等原始资料收集、记录、分析,总结其乳腺癌化疗期副反应疾病诊疗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研究纳入符合标准403例处方资料,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应用频数统计、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聚类分析,对孙贻安教授治疗乳腺癌化疗副反应处方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强关联中药配伍关系(药对、药鼎、药矩)、潜在药物核心组合及新方进行挖掘分析。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方法,将63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于首次化疗前一天开始予以经验方治疗14天,对照组采用阴性对照,单次化疗周期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24h胃肠道反应、肝肾毒性反应、心脏毒性反应、第7天的骨髓抑制反应、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及第21天KPS评分。结果:孙贻安教授从中医经典理论出发,认为乳腺癌化疗期副反应中医病因包含素体本虚,正气不足,气虚致血瘀;化疗药物作热邪内舍脾胃,伤脾耗津;药邪杀伐误伤肾精骨髓,精血难化。对于其病机,师认为属正虚邪实之证,气血失和致本虚,痰、热、瘀、毒互结致病。治疗上谨守病机,攻补兼施,标本同治,治本意在益气养血(补宗气,生新血;调营气,通血脉):治标以理气健脾、清热养阴为要,主张辨病与辨证结合论治,于疾病常态中窥探变数,把握病证发展规律,在遣方用药时注重与现代医学研究融会贯通,选用符合中医辨证理论且结合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草药,综合性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期副反应疾病。本次研究纳入临床处方403例,包含中药175味,使用频次超30次的中药44味,排名前十味分别为黄芪、白术、茯苓、当归、党参、甘草、陈皮、熟地黄、半夏、半枝莲;药物性味归经统计结果示,所占比例最大的是温性药,苦味药,归经多归肝、脾二经;按药物功效分类以补虚药、清热药为主。将中药进行Aprior关联规则算法分析,设置支持度20%,置信度90%,最大前项值3,获得强关联规则中药配伍关系(药对、药鼎、药矩)29组,主要包括党参-黄芪、当归-黄芪、党参-当归-黄芪、白芍-茯苓-白术、鸡血藤-白术-黄芪、陈皮-当归-黄芪、陈皮-当归-白术-黄芪、党参-当归-茯苓-白术、陈皮-茯苓-黄芪-白术、党参-当归-白术-黄芪等,常用核心药物组合为: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白芍、当归、半夏、陈皮、熟地黄、砂仁、麦冬、半枝莲、鸡血藤、白花蛇舌草、女贞子、甘草;基于聚类分析获得潜在的药物核心组合26组,推演出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期副反应新方13组,其中新方3(枳实、生姜、半夏、厚朴)、新方6(熟地黄、鹿角胶、菟丝子、山茱萸)、新方7(全蝎、茯苓、巴戟天、骨碎补、白术)、新方13(肉桂、三棱、巴戟天、莪术、人参)较有临床意义。经验方临床疗效观察指标:①胃肠道反应指标(24h):经验方组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照组,恶心、呕吐、便秘情况对比差异明显(P<0.05),口腔黏膜、腹泻情况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骨髓抑制反应指标(第7天):白细胞情况对比差异明显(P<0.05),血红蛋白、血小板情况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肝、肾毒性指标(24h):两组患者AST、BUN、Cr情况对比差异明显(P<0.05),TBIL、ALT情况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心脏毒性指标:两组患者心脏节律、心功能情况对比差异明显(P<0.05),心肌情况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其他副反应指标(24h):两组患者发热情况对比差异明显(P<0.05),脱发情况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②中医临床症状评分(第7天)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化疗后中医临床症状总分较化疗前明显降低,经验方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明显(P<0.05)。③KPS评分分析:经验方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明显(P<0.05)。结论:孙贻安教授治疗乳腺癌患者化疗副反应疾病从气血亏虚立论,遵循益气养血治疗原则,配合理气健脾、清热养阴等法。临床多应用补虚药,常用药物核心组合为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白芍、当归、半夏、陈皮、熟地黄、砂仁、麦冬、半枝莲、鸡血藤、白花蛇舌草、女贞子、甘草,运用益气养血扶正经验方治疗乳腺癌化疗期患者可有效减轻化疗期副反应,对保障化疗完成度及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意义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