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育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vep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转型期的社会特点、当代人生存理念的转变以及当前学校道德教育改革的分析,提出了21世纪之初的学校道德教育应以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生成与确立为主要目标,实现向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培育的转向,使学校道德教育获得与时代发展的主旋律相符合的品性与意蕴。作者认为,选择以培育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作为当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取向,这不仅是德育理论上的探索与发展,更在于它是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育强调教育者的价值引导与学生道德人格自主建构的和谐统一;强调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有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生成与确立的源头活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师生关系、责任关系在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生成中的作用与价值;强调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把理想、信仰、价值、意义等作为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追求的终极目标。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育以完善学生的道德自我意识、激发学生的道德选择需要、提高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强化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为具体方法。总之,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育作为道德人格在现时代的具体实践形态,它所表达得既是实然意义上的教育目标,又是应然的意义上对道德教育所作的价值追求。论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释义。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了厘定;然后,重点探讨了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所具有的独立性、责任性、关系性和超越性的基本特征。第二部分,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培育的出场语境。从实施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培育的合理性、可能性和必要性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异化与归因分析。首先,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和调查,对当前部分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异化的表现进行了归纳;然后,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现实道德教育的缺陷和学生道德修养的欠缺三个方面分析了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异化的原因。
其他文献
学位
在目前我国教育软件特别是远程教育软件缺乏智能的现实下,对基于Web的智能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智能教学系统的本质是对学生因材施教,而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
性别助长效应指当事人在进行某种作业任务时,由于异性他人的在场,而出现的作业绩效不同于同性他人在场的现象。它属于社会助长的一个特殊的考察领域,由中国学者金盛华于1989
自我价值感(self-worth或self-esteem)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认知和评价作为客体的自我(Me)对社会主体(包括群体和他人)以及对作为主体的自我(I)的正向的自我情感体验。简单的说
21世纪以来,教育信息化成为全球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之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不仅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