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农业正处在“传统与现代交替,高投入与掠资源并行”的现代农业初级阶段,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大部分是靠掠夺耕地内在养分和依靠化肥、农药、柴油等高投入换取,这直接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的加重。生态效率已经在企业、工业领域的成功运用,农业生态效率的研究,将为“效率”农业与“生态”思想找到了最优的链接点,为“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1”提供有效的测度工具,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具有理论和现实双轮驱动的意义。本研究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全要素生产率理论、生态学理论、创新扩散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采取全省—地级市—县域—农村观察点的嵌套式研究思路,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法、SBM模型分析法、HP滤波分析法、时序截面分析法等多种定量分析方法,从扭转现代农业发展的生态劣势切入,对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进行综合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对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时空差序化演变格局进行分析。首先,在相关文献的梳理下,构建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对福建省2007-2016年农业生态效率进行测算,从省域、地市以及县域三个层面的农业生态效率进行对比分析;其次,利用空间计量软件和HP滤波法分别从空间演化和时序演化两方面对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格局进行分析,得出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时空演变格局具有差序化特征。最后采用新古典收敛假说进行收敛性分析,揭示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差异具有绝对β收敛,而不具有σ收敛、俱乐部收敛和随机收敛特征,差序化演变格局将长期存在。第二,基于福建省农村固定观察点农业生态效率评价的实证分析。首先,利用SBM-VRS模型、SBM-CRS模型对农业生态效率进行静态分析,测得福建省43个农村固定观察点的综合效率、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以及各要素的投入敏感性,结果表明福建省大多数农村的农业生态效率较为乐观,但仍有不少观察点处于无效的生产前沿面,其中农业纯技术效率是动力因素,农业规模效率是限制因素。根据要素投入敏感性分析,非期望污染产出是整个地区、年份的劣势指标,被忽略后,整体农业生态效率均有较大幅度上升;化肥是个别年份、地区的优势指标,不是整体优势指标;农药的局部劣势指标比局部优势指标明显;农用地膜是局部优势指标;柴油使用量即是局部优势指标也是局部劣势指标;农业用水量是福建省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弱势指标。其次,利用Malmquist指数对农业生态效率进行动态分析,发现福建省43个农村固定观察点农业生态效率在2012-2016年总体上呈现效率进步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得益于技术水平的变动,但在2013-2014年间出现了效率退步的现象,原因是综合技术效率出现衰退,特别是规模效率的损失,而技术水平变动又不能弥补综合技术效率的损失。最后,根据农业生态效率与投入产出的耦合,参照有效单元,得出无效单元的投入冗余,对无效的农村固定观察点提出目标值。第三,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根据前人相关研究以及福建农村农业发展状况,利用截面时序模型对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进行影响因素显著性分析,对三类不同农业生态效率水平的观察点进行分析发现2: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在5%和10%显著水平对第一类、第二类产生促进作用,对第三类呈现不显著促进作用;年末常住总人口数在10%显著水平对第三类产生抑制作用,对第一类和第二类产生不显著抑制作用;纯务农人口比重在5%显著水平对第一类产生促进作用,对第二类和第三类产生不显著促进作用;兼业人口比重比在10%和5%显著水平对第二类、第三类产生抑制作用,对第一类产生不显著抑制作用;外出劳动力比重对第三类产生不显著的促进作用,对第一类、第二类产生不显著的抑制作用;人均耕地面积在5%显著水平对第三类农业生产效率具有促进作用,对第一类产生不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第二类呈现不显著的抑制作用;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在10%显著水平对第一类、第二类均具有促进作用,对第三类呈现不显著促进作用;种植结构在5%显著水平对第三类产生抑制作用,对第一类、第二类产生不显著的促进作用;接受过农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劳动力分别在5%、5%和10%显著水平对第一、二、三类产生显著促进作用;农村合作社数量在10%水平对第一类产生显著促进作用,对第二类、第三类产生不显著的促进作用;有效灌溉面积在三类观察点都在5%水平显著;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在三类观察点中均在5%水平下显著,但其系数逐步降低,具有差序性;上级部门拨款、补贴在5%显著水平对第二类产生促进作用,对第一类、第三类产生不显著的促进作用。第四,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提升的对策建议。基于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的差序化特征和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实证分析,提出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建议:(1)立足时空差序格局,扭转区域生态劣势;(2)削减农业投入冗余,推进结构性节能减污;(3)提高技术正外部性,增强农业创新扩散;(4)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5)增加农业固定投资,优化农资配置效率;(6)实施耕地消耗补偿,健全生态导向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