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美国华裔小说家谭恩美自其成名作《喜福会》在1989年问世以来,获得多个奖项。对《喜福会》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对于她的第二部作品《灶神之妻》的研究相对就少得多。本文选择这一文本,围绕着个人“身份定位”这一主题,运用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进行解读,论文旨在展现女主人公个人价值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怎样才能得到实现并促使人们对中、美不同时期的文化传统进行反思,从而理解谭恩美如何通过写作完成对自己身份的界定。 论文将运用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对谭恩美如何定位主人公的“身份”问题进行阐析,解读作者的意图,和小说标题的双重内涵。本文通过女主人公因环境和时代变化而引起的身份不断更新和转换,阐明了人可以自由选择,随环境而变,个体的行为展现了个人价值。本文以此为据探讨了谭恩美《灶神之妻》中女主角的命运及其自我价值的转变:从被遗忘的封建思想束缚下的牺牲品嬗变为女勇士,从女勇士升华到一位伟大的母亲。在中国及美国的两个不同时期和不同土地上,在失去自我与重获自我的过程中,从她选择的生活方式中,这位女性通过种种试炼完成了自我的完美提升,从而深刻揭示了环境、选择、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自我身份认证的复杂性。 本论文包括五章。第一章简要介绍谭恩美生活经历及创作源泉,并分析谭恩美现象,引进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为文章设立理论架构;第二章讲述解放前旧中国的文化背景,对灶神的故事以及女主人公在此阶段的故事概括分析,同时阐明女主人公移居美国后美国当时的文化历史背景,为女主人公自我身份的界定和转换的必要性及必然性提供依据。第三章阐析女主人公对主流封建话语由盲目认同到清醒意识并起而反抗实现自我价值,即成功完成自我身份的定位。第四章女主人公与女儿之间的相互身份界定说明了主人公自我价值的升华和转化得到实现:得到女儿理解的女主人公自造神祗,由“灶神之妻”到“莫愁夫人”,这种自我价值有别于独立人格的价值实现。第五章综合以上论述得出结论:谭恩美通过对女主人公成为被女儿理解崇敬的伟大母亲后的自造神祗,以及女儿对自己身上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认可等行为的描述向读者展示了作者获得自我认证的道路以及文化认证的方式,这也就是作者个人身份的双重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