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A型柴油降凝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来源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lina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柴油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石化能源,在运输和经济发展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低温环境下,柴油中的正构烷烃容易结晶或凝胶化,并相互交联形成牢固的三维网状结构,严重影响柴油的低温应用。本文以改善柴油的低温流动性为目的,构筑以甲基丙烯酸酯为核心单体的二元及三元聚甲基丙烯酸酯类聚合物(PMA)作为柴油降凝剂,并利用偏光显微镜(POM)、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流变测试等检测手段系统探究柴油降凝剂的作用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甲基丙烯酸酯(R1MC,R1=C12、C14、C16和C18)为核心单体,引入甲基丙烯酸苄酯(MB),以不同摩尔比自由基聚合得到一系列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酯二元聚合物(MB-R1MC),并探究不同碳链长度和单体比例等对柴油降凝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MB-C14MC的比例为1:10,添加量为3000 ppm时,柴油的凝点(SP)和冷滤点(CFPP)分别降低26℃和12℃,使用POM、DSC和流变分析来研究二元共聚物对于柴油蜡晶形态、形貌、热力学相变和低温粘度的影响。(2)为了进一步提高降凝效果,在MB-R1MC的基础上引入第三单体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设计并合成了三元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苄酯-N-乙烯基吡咯烷酮(R1MC-MB-NVP,R1=C14和C16),通过调节三种单体的比例,探究第三单体NVP含量对三元聚合物R1MC-MB-NVP降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C14MC-MB-NVP对柴油的凝点效果较好,而C16MC-MB-NVP对柴油冷滤点的降低效果最佳。综合两者的优势,将C14MC-MB-NVP和C16MC-MB-NVP按照不同比例混合,得到复合降凝剂,其在SP和CFPP的降低效果优于单一降凝剂的效果。当C14MC-MB-NVP(5:1:1)和C16MCMB-NVP(15:1:1)按照1:4混合后,降凝效果最佳。当添加量为2000 ppm时,SP和CFPP分别降低29℃和15℃,通过DSC、POM和流变学的研究发现蜡晶的尺寸变小、分散性增强、降凝效果也随之增强。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快速发展,臭氧逐渐超过细颗粒物(PM2.5)成为该地区的首要污染物。臭氧对生物和环境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因此其污染防控至关重要。近地面臭氧在
贵金属纳米簇是一种超小型荧光纳米材料,其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具有良好的光稳定性、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等性质。金属纳米簇制备和使用方法简单,荧光稳定且荧光波长可调
本翻译报告的翻译材料为《聘用协议》,原文语言简练、庄重,被动句使用较多。本文主要讨论在《聘用协议》中被动句的翻译方法。在本翻译报告中,作者首先对源语言文本进行简单
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是大气污染物臭氧(O3)和细颗粒物(PM2.5)重要的前体物,不仅会对人类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严重危害大气生态环境[1,2]。催化燃烧
丁腈橡胶(NBR)分子结构中含有极性腈基(-CN),耐油性突出,被广泛用于油井密封材料。但与其它二烯类材料一样,由于不饱和双键(C=C)的存在,使NBR制品在加工、储存和使用过程中老
微液滴具有体积小、比表面积大、扩散距离短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化学工程、材料科学、食品加工、微电子工程等众多领域。微液滴的宏量可控制备是实现其应用的关键,
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问题。电催化CO2还原反应(CO2RR)和N2还原反应(NRR)是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有效方法。含共轭配体的过渡金属Re配合物凭借高选择性和低
石墨烯因其优异的性能,自发现以来就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石墨烯是零带隙半导体材料,限制了其在光电探测器领域的应用。因此,在石墨烯的基础上研发了石墨烯量子点(GQDs)和多层石
本文是马耳他《版权法》的翻译报告。该《版权法》中存在大量连接词,给翻译工作增加了难度。在文学,科技和医药等领域,连接词的翻译都呈现出一定的显化现象,但在法律翻译领域的研究却很少,对隐化的深入探讨也非常少。显化和隐化作为一组相对的概念,密不可分,于是本报告基于前人对连接词翻译的显化和隐化研究,从这两个角度分别探讨立法文本中连接词的翻译技巧。译者对显化翻译运用了保留法,选词法和增词法等技巧,而隐化翻译
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