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岭南地区背靠内陆,面临大海,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较为活跃的通商口岸。从古代到近代,岭南地区一直是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的窗口,人们有开放、包容的性格。近代西方列强从岭南地区强行将外来文化植入沿海地区,让岭南一带成为全球不同文化的交汇点。这种“复合型”的文化形态包括思想观念的精神层面,以及生活起居的物质层面,均来源于这一地区先民们主动走出去而引进的外来文化和近代被迫接受的西方文明。物质形态如建筑、家具等等都具有这种复合性文化的特征。岭南地区侨民集中,分散在世界各地,因为地域的便捷,东南亚地区成了岭南侨民的首选,在侨居地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侨民们必然融入到侨居地的社会与文化圈中,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成为侨居国民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民族的文化基因总是深深地根植于国人的血脉里,不管身在哪里,总会依恋和留存本土文化的基本内核,令侨民们拥有“复合型”的精神结构和生活结构。随着时间的变迁和社会的变化,或是叶落归根的情怀,抑或是回乡谋求新发展的需要,很多华侨归国兴家立业,购置田亩,修建楼宇,逐渐地在这片地区形成了独特的风景。侨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意无意的带有原生地与侨居国的双重特征。由于岭南地区侨民的分布很广,带回来的侨居地文化也丰富多样,所以侨乡的文化也变得丰富而复杂。建筑作为一种生活空间和精神载体,必然会强烈地带有这种双重性而变得丰富多彩。本文重点梳理和分析岭南地区侨乡建筑的多样性,第一章为绪论,综合分析现有研究成果,提出本题目的理论与实际意义、研究方法和内容;第二章为岭南侨乡综述,对岭南侨乡的出现与岭南侨乡建筑下定义;第三章从各建筑类型的风格特征、建筑构造、空间布局与建筑材料的应用上分析岭南侨乡建筑多样性的表现;第四章分别从宏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际遇、岭南地区地理环境的独特、岭南地区对外交流的传统与优势探析岭南侨乡建筑多样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