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兔口轮匝肌失神经后不同时间再支配的酶组织化学变化,探讨表情肌失神经后肌肉内琥珀酸脱氢酶及乙酰胆碱酯酶的变化规律,观察失神经不同时间后再支配的肌肉内琥珀酸脱氢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恢复情况,为临床修复周围性面瘫的时机选择提供依据。方法:42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口轮匝肌失神经支配模型。分为7组,每组6只,Ⅰ组为对照组,切断面神经腹侧颊支后即刻端端无张力吻合神经外膜;其余6组分别于腹侧颊支切断术后2周、3周、1月、3月、6月和9月时进行面神经腹侧颊支端端吻合,依次为Ⅱ组、Ⅲ组、Ⅳ组、Ⅴ组、Ⅵ组和Ⅶ组。各组在吻合神经当时及术后3个月取口轮匝肌,冰冻切片,行琥珀酸脱氢酶染色及琥珀酸脱氢酶与乙酰胆碱酯酶结合的酶组织化学染色,光镜下照相,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观察琥珀酸脱氢酶和乙酰胆碱酯酶平均光密度值的变化,比较失神经后各组及神经吻合后3个月的口轮匝肌内琥珀酸脱氢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变化的差异。结果:①各实验组口轮匝肌失神经支配后,随着失神经支配时间的延长,光镜下琥珀酸脱氢酶平均光密度值逐渐降低。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Ⅵ组和Ⅶ组之间无明显差异;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之间乙酰胆碱酯酶平均光密度值无明显差异;Ⅴ组的乙酰胆碱酯酶平均光密度值显著低于Ⅰ组(P<0.05);Ⅵ组和Ⅶ组的各标本中未见到乙酰胆碱酯酶的显色颗粒。②各组神经端端吻合后3个月时,琥珀酸脱氢酶平均光密度值,Ⅱ组、Ⅲ组、Ⅳ组和Ⅴ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Ⅵ组和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乙酰胆碱酯酶平均光密度值,Ⅱ组、Ⅲ组和Ⅳ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Ⅴ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③各组术前、术后琥珀酸脱氢酶平均光密度值比较,Ⅱ组、Ⅲ组、Ⅳ组和Ⅴ组术后显著高于术前(P<0.05);乙酰胆碱酯酶平均光密度值Ⅴ组术前明显低于术后(P<0.05)。结论:①新西兰大白兔口轮匝肌失神经支配3个月内,神经端端吻合修复后3个月肌肉代谢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失神经支配超过6个月肌肉代谢功能出现严重损伤。②肌肉内的运动终板在失神经1个月内无明显变化,3个月时运动终板减少,神经端端吻合后3个月恢复。③失神经支配超过6个月的口轮匝肌的运动终板消失,吻合后3个月时观察,仍未见恢复。因此,周围面神经损伤后争取3个月内修复,术后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