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汉籍的英语翻译具有跨时代,跨地域的特点。由于时代的差异和古今文化的差异,译者与原文作者会产生时空疏离。因此古典汉籍的英译颇具难度,具有很大翻译研究价值。在翻译过程中,文化问题已经越来越重要,如何传递文本中的文化含义也因此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传递文本文化含义的关键。本文主要以《史记》中《楚世家》、《屈原列传》为例,以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理论为指导,分析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在文化翻译理论指导下,翻译不应局限于对源语文本的描述,而应体现源语和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避免文化内涵的缺失。译者应尽量再现源语文化信息,同时考虑目标语读者接受问题。本文旨在分析译者是如何通过灵活使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来处理源文本中的文化因素,从而达到文化功能对等的目的。本文提出实现典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应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策略,同时在此基础上最大程度的提高译文可接受性。通过翻译实践及案例分析,得出下列结论:社会地位和风俗礼仪词汇的翻译,物质词汇的翻译和修辞性语言的翻译。首先,社会地位和风俗礼仪词汇的翻译。本部分主要包括官职名称和习俗词汇。古代官职不仅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象征而且还是一种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在英语国家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词,所以音译法和注释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且能保持译文的中国色彩。中西方生活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习俗用语不同。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保持文化特色,主要运用补偿法、直译与注释。第二,古代中国特有物体词汇的翻译。本部分主要涉及器具、服饰和植物词汇。这类词汇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运用直译加注解的方法。第三,修辞性语言的翻译。本部分主要涉及对偶句和排比句。由于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所以译者很难将源语语言修辞形式翻译出来。译者在传递源语信息的基础上,努力寻找可以重现原文韵味的方法以诠释“对称”的美学原则,例如省译、直译和头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