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地方民间歌舞探究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mochi7m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同地方歌舞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两汉,之后,经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大同一带各民族相互融合,逐渐同化,同时也深深影响着歌舞艺术的发展。大同的歌舞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是民间社火活动的主要形式,社火中的地方歌舞规模大、形式多、内容广,生活气息浓烈,地方特色别具一格,大致来说可分为日间和夜间两大类,但是这两大类并不能截然分割,很多的红火可以在日、夜间交叉,重复进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分。本文从大同地方歌舞的历史渊源、风格特点入手,着重介绍了大同踢鼓秧歌、云彩灯舞、扇鼓、耍故事、鳖蚌舞、九曲黄河灯等民间舞蹈,通过深入市、县级演出团体,走访了大量的民间艺人及专家,并跟随剧团下乡演出,拍摄和收集了大量的影像资料及文献资料,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后,形成此篇论文。本论文涉及戏曲、音乐、舞蹈、文学、表演、旅游、历史等方面的内容,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一方面引出如何传承和保护地方歌舞,实现歌舞产业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地方歌舞的优势,使其成为地方经济的一个“助燃点”,为这些来自俚俗却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寻求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于大同地方歌舞而言,现存的影像和文献资料非常有限,希望笔者的研究课题,能够对它的传承与发展尽一些微薄之力,从而使这几百年来形成的艺术瑰宝最大限度地展现在人民大众面前,再现其炫目的艺术光彩!
其他文献
本论文立足于当今中国大城市所处的“城市化”发展阶段,沿着如何改善人们住居景观系统的主线,将其放在城市景观系统和区域景观系统的大背景下,运用“人居环境科学”的先进思想,对
期刊
本文针对国内由于城市经营理念比较薄弱、管理决策不当致使城市形象的可识别性较弱,城市面貌趋于雷同及当前理论界对城市形象理论研究大多从城市设计、城市认知或城市景观等某
本文所说的“物象”是我们头脑中的那种机械的“物象”,那种所谓“科学”的方法观察出的物象。似乎“科学”这个词已经成了真理和正确的代名词。我们现在正在抛弃和遗忘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