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同地方歌舞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两汉,之后,经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大同一带各民族相互融合,逐渐同化,同时也深深影响着歌舞艺术的发展。大同的歌舞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是民间社火活动的主要形式,社火中的地方歌舞规模大、形式多、内容广,生活气息浓烈,地方特色别具一格,大致来说可分为日间和夜间两大类,但是这两大类并不能截然分割,很多的红火可以在日、夜间交叉,重复进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分。本文从大同地方歌舞的历史渊源、风格特点入手,着重介绍了大同踢鼓秧歌、云彩灯舞、扇鼓、耍故事、鳖蚌舞、九曲黄河灯等民间舞蹈,通过深入市、县级演出团体,走访了大量的民间艺人及专家,并跟随剧团下乡演出,拍摄和收集了大量的影像资料及文献资料,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后,形成此篇论文。本论文涉及戏曲、音乐、舞蹈、文学、表演、旅游、历史等方面的内容,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一方面引出如何传承和保护地方歌舞,实现歌舞产业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地方歌舞的优势,使其成为地方经济的一个“助燃点”,为这些来自俚俗却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寻求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于大同地方歌舞而言,现存的影像和文献资料非常有限,希望笔者的研究课题,能够对它的传承与发展尽一些微薄之力,从而使这几百年来形成的艺术瑰宝最大限度地展现在人民大众面前,再现其炫目的艺术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