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NK细胞在小鼠非清髓单倍体骨髓移植中的作用目的:探讨异体反应性NK细胞在小鼠非清髓单倍体骨髓移植中的作用。方法:以近交系C57BL/6J(H-2Dd)雌鼠为受鼠,以C57BL/6J×BALB/c杂交F1代(H-2Db╱d)雌鼠为供鼠,以氟达拉宾与环磷酰胺为移植前的非清髓化疗方案,进行H-2单倍体骨髓移植。应用高强度磁珠分选系统纯化NK细胞亚群。分选前后NK细胞的纯度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采用LDH释放法检测磁珠分选后的NK细胞对Yac-1淋巴瘤细胞、自体及异体淋巴细胞的杀伤。按照对C57小鼠预处理条件的不同分为四组:A组、B组、C组和D组。A组用化疗方案作为预处理,不行骨髓移植;B组以化疗方案与供体的NK细胞的输注作为预处理,不行骨髓移植;C组先行化疗预处理,再行骨髓移植;D组预处理条件为化疗与供体NK的输注,输注NK细胞的同时行骨髓移植。A组与B组小鼠,计数小鼠脾脏与骨髓单个核细胞数,观察NK细胞对清髓的作用。移植后,观察C组与D组小鼠GVHD的发生情况,包括体重、饮食、活动、竖毛情况及肝脏、肾脏、肠道的病理情况;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两组小鼠H-2Dd细胞比例,检测供体嵌合情况;以F1代小鼠淋巴细胞作为刺激细胞,以移植后小鼠的淋巴细胞作为效应细胞,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结果:分选前脾脏单个核细胞中NK细胞的比例为(19.85±4.27)%,分选后NK细胞的比例为(74.63±5.5)%;NK细胞亚型对Yac-1细胞的杀伤活性为(65.52±8.76)%;F1代小鼠纯化NK细胞亚型对异体C57小鼠淋巴细胞的杀伤活性为(60.18±1.03)%;而受体的NK细胞对自体的淋巴细胞无杀伤活性。B组小鼠骨髓的清髓效果要比A组好,而对脾脏的单个核细胞的清除,两组无统计学差异。D组与C组比较,H-2Dd细胞比例明显增高,移植后28天C组小鼠脾脏嵌合率为(7.5±0.70)%,骨髓中供体细胞嵌合率为(10.2±2.40)%,D组小鼠脾脏嵌合率为(46.2±5.00)%,骨髓嵌合率为(28.7±5.9)%;C组与D组小鼠体重比较,P=0.117,无统计学意义,C组小鼠肝脏及肠道可见GVHD表现,而D组小鼠无明显的GVHD。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结果显示,与正常C57小鼠相比,C组与D组小鼠的淋巴细胞增殖比例降低,而D组小鼠增殖比例的降低程度比C组要高。结论:异体反应性NK细胞可清除供体的造血细胞,在单倍体非清髓骨髓移植中促进移植物的植入,而无明显的GVHD表现,并诱导供体淋巴细胞在受体内的免疫耐受。第二部分DLI在单倍体骨髓移植后小鼠的抗瘤作用及其体内分布目的:建立移植后肿瘤复发模型,观察DLI的抗肿瘤作用及体内分布情况。方法:骨髓移植的方法及NK细胞的分选同第一部分。在体外,用LDH释放法检测NK细胞对LLC的杀伤活性。首先,建立移植后肿瘤复发模型,骨髓移植后14天,所有小鼠皮下种植LLC肺癌细胞,每只小鼠种植1×106个细胞,种瘤后10天成瘤,此为DLI治疗时间点;DLI治疗的淋巴细胞来源于供体F1代小鼠的脾脏,每只小鼠2×107个细胞。第二步,检测DLI后供体淋巴细胞的体内分布,按预处理条件的不同分为两组,化疗组与化疗加NK组,移植后18天,F1代小鼠脾脏细胞经同位素32P-ATP标记,作为供体淋巴细胞输入,于注射后不同时间点取外周血、肺、肝、脾,肾、肠及骨髓,测量放射性活性;最后观察DLI的抗肿瘤作用,C57小鼠分为5组,A组、B组、C组、D组与E组。A组为化疗组,预处理为化疗方案,不行DLI治疗肿瘤;B组为化疗加NK组,预处理为化疗与供体的NK细胞,不行DLI;C组为化疗加治疗组、预处理条件为化疗,行DLI治疗肿瘤;D组为化疗加NK加治疗组,预处理同B组,行DLI治疗;E组为对照组,不行骨髓移植与DLI。移植后14天种瘤,移植后24及28天行DLI治疗,每天测量肿瘤大小。结果:在体外供体NK细胞对LLC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为(65.52±8.76)%。异基因骨髓移植后行DLI后,在肺、脾脏、肾脏、肝脏等部位的所检测到的放射性活性,化疗组加NK组明显要比化疗组高。DLI治疗前的肿瘤大小比较,D组小鼠要比B组和C组要小,有统计学差异。DLI治疗后,E组小鼠的肿瘤体积最大,与其他组之间都有统计学差异;D组的肿瘤最小,与其他组之间都有统计学差异;C组肿瘤比D组的大,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移植后行DLI,供体淋巴细胞在化疗加NK组小鼠体内蓄积浓度要比化疗组高,移植后DLI对复发的LLC具有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