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与煤混烧过程中汞排放特性试验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h2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日益增加使各种污泥排放量急剧增加,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寻找合适的污水污泥处理方法的重要课题。因焚烧法具有减容效果好、消毒彻底、处理效率高、有利于实现资源化等优点,它已成为解决污水污泥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焚烧法所造成的二次污染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焚烧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将污泥加入燃煤循环流化床燃烧试验装置,进行了污泥与煤混烧试验研究,主要考察了循环流化床运行参数(污泥与煤质量掺混比、过量空气系数、二次风率、Ca/S摩尔比、燃烧温度等)和烟气成分对焚烧烟气和灰渣中重金属汞的排放及其形态转化特性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由于污泥中的汞含量远高于煤中汞含量,在污泥与煤混烧中,烟气和飞灰中汞含量均比单独煤燃烧时要高,且绝大部分汞以气态的形式释放到烟气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赋存于飞灰和底渣中;元素汞是烟气中汞的主要赋存形态。随着钙硫摩尔比的增大,飞灰中汞含量相对增加,烟气中氧化汞浓度大幅下降,氧化汞份额减小,说明钙基吸附剂对氧化汞有较强的吸附脱除作用,且CaO对烟气中汞的吸附效果要好于CaCO<,3>。过量空气系数对烟气和灰渣中汞浓度的影响是通过炉膛温度和飞灰残炭量来间接作用的;随着二次风率的增大,烟气中汞浓度增大,飞灰中汞含量呈现下降趋势;随着烟气中SO<,2>、NO<,x>浓度的增大,烟气中二价汞所占份额呈现上升趋势。 根据试验中测得的烟气、飞灰和底渣中汞的浓度,进行了汞质量平衡计算,结果误差处于60%~140%之间。本文同时还得出了汞排放因子和飞灰汞富集因子,分析了循环流化床运行参数对它们的影响规律,并总结了循环流化床焚烧系统汞排放的控制方法。 用N<,2>等温(77K)吸附法检测分析了污泥与煤混烧飞灰的比表面积、孔比表面积及其分布、孔隙分布等表面孔隙结构参数;采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能谱分析(EDX)仪分析了飞灰样品的表观形貌特征和表面元素组成;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XRF)分析了飞灰的化学组分;根据吸附理论计算得到了飞灰的分形维数;综合分析了以上所测参数对飞灰吸附汞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飞灰残碳量与汞含量呈正相关关系:随着飞灰颗粒比表面积增大,飞灰的汞吸附趋于增加。孔分布越宽越有利于汞的吸附,其中微孔在汞吸附过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飞灰样品的分形维数处于2.1~2.6之间,且分形维数能较好地反映飞灰对汞的物理吸附性能。烟气成分(如O<,2>和SO<,2>)与飞灰化学组成(如Ak<,2>O<,3>、Fe<,2>O<,3>、MgO等)可能对汞存在一定的催化氧化作用。飞灰对汞的吸附效果是一个多因素影响的综合结果,不仅要考虑孔隙结构作用下的物理吸附效果,更重要的是烟气成分和飞灰化学组分共同催化氧化作用下的化学吸附效果。
其他文献
[摘 要]国家制度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依据和内核,国家治理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国家制度展开,制度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进入新时代,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着力提升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的系统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制度建设;国家治理
本文在生物质快速热解的试验基础上,建立了生物质燃烧和再燃还原NO的数学模型,并依据此模型对生物质直接再燃做数值模拟。模拟以一维沉降炉为研究对象,以Fluent6.3软件为研究
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转子振动形态重构技术。转子振动形态重构技术是基于信息融合理论的工程应用技术,该技术是在数据层将布置在一个转子各个截面上传感器所提供的信息加以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保留了尽可能多的原始数据信息。本文首先从数据融合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概念、理论、融合层次结构及其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并在信息融合的基础上,阐述了数据层融合的振动形态重构的基本方法,推导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