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NOS活性的变化及中药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清华大学医学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_an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严重地影响了人类的生命健康,研究其发病机理 和防治措施十分必要.近年来,有关一氧化氮合酶(NOS)与实验动物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 I/R)损伤关系的研究,为脑血管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开辟了新的途径,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对脑I/R不同时相内、不同部位中、不同类型的NOS活性变化,尤其是脑微血管中NOS活性变化及其与脑损伤的关系,尚不清楚.另外有实验显示中药人参总皂工甙(SPG)对脑缺血损伤有保护作用,但有关其作用机理的报道却很少.再则有关再灌注时间窗的研究虽有报道,但并不一致.该文试图通过大鼠局灶性脑I/R模型,研究其不同时相内脑微血管及脑组 织中NOS活性变化、SPG的可能保护作用机理及再灌注时间窗问题,为临床防治脑血管病提供实验依据.实验结果提示SPG对脑缺血4小时伤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脑微血管中NOS活 性升高和维持脑组织中NOS活性在一定水平上而实现的.
其他文献
应用小鼠S180(sarcoma 180)肿瘤细胞复制的肿瘤动物模型广泛用于肿瘤机理探讨及抗肿瘤药物筛选研究,该细胞株自5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一直被广泛应用.但是,由于传代保种的方法
目的 应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获取安徽省三种常见蜚蠊的可溶性蛋白质区带和DNA指纹图谱,对三种常见蜚蠊的可溶性蛋白质
目的:从基因水平研究Ⅰ型和Ⅱ型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TβRⅠ、TβRⅡ)基因及Mad2基因在大肠癌及其癌旁粘膜组织中的表达状况,探讨TβR和Mad2基因改变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