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PA通过PI3K/AKT/mTOR诱导自噬和凋亡抑制肝细胞癌的研究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psj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XPA在临床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探讨XPA在HCC中的生物学功能,以及XPA调控HCC自噬活化,从而触发细胞凋亡的机制;通过建立HCC裸鼠皮下成瘤模型,研究靶向XPA是否可成为HCC新的治疗靶点,为开发HCC新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XPA相关检测分析:临床HCC患者预后五年生存曲线来自数据库(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经R语言分析软件分析。WB、qRT-PCR和IHC法检测XPA在不同病理分期的人HCC组织和癌旁非肿瘤肝组织中的表达。WB和qRT-PCR技术检测XPA在人肝肿瘤细胞株Hep3B、Huh7、SMMC7721、SK-Hep-1、Bel7402、HepG2、LM9以及人正常肝细胞株HL7702中的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2.细胞生物学功能研究:通过慢病毒感染的方式在Hep3B、Huh7肝癌细胞中过表达XPA,通过药物筛选,构建稳定表达XPA的HCC体外细胞实验模型LV-XPA-Hep3B、LV-XPA-Huh7。通过WB和q RT-PCR技术检测LV-XPA-Hep3B、LV-XPA-Huh7肝癌细胞中XPA的蛋白和m RNA表达情况。平板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和CCK-8法检测LV-XPA-Hep3B、LV-XPA-Huh7肝癌细胞增殖。WB技术检测LV-XPA-Hep3B、LV-XPA-Huh7肝癌细胞中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蛋白标志物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Transwell法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LV-XPA-Hep3B、LV-XPA-Huh7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3.WB检测LV-XPA-Hep3B、LV-XPA-Huh7肝癌细胞中自噬相关分子LC3B Ⅱ/Ⅰ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以及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3、Bax和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TUNEL染色检测LV-XPA-Hep3B、LVXPA-Huh7肝癌细胞凋亡的情况。LC3-GFP-m RFP荧光双标慢病毒系统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自噬流。经RAPA和3-MA处理LV-XPA-Hep3B、LV-XPA-Huh7肝癌细胞,通过WB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B Ⅱ/Ⅰ和Beclin1的表达水平。4.细胞学机制研究:WB检测经IGF-1处理后LV-XPA-Hep3B、LV-XPA-Huh7肝癌细胞中自噬分子LC3B Ⅱ/Ⅰ、Beclin1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分子AKT、p-AKT、PI3K、p-PI3K、mTOR和p-mTOR的表达水平变化。5.裸鼠皮下成瘤体内实验:用LV-NC-Hep3B和LV-XPA-Hep3B肝癌细胞构建HCC裸鼠皮下成瘤实验模型,测量皮下成瘤瘤体体积、重量,并绘制生长曲线。裸鼠肿瘤组织提取物经WB检测XPA、LC3BⅡ/Ⅰ、Beclin1、PI3K、p-PI3K、AKT、p-AKT、mTOR、p-mTOR等蛋白的表达,IHC检测XPA、LC3B的表达,TUNEL染色检测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结果:1.经过TCGA数据库中收集的349个HCC患者的生存数据和基因表达信息分析发现,XPA高表达的HCC患者5年生存率较低表达的患者明显升高,同时我们发现XPA表达水平与年龄相关。2.XPA在人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低于癌旁非肿瘤肝组织,XPA表达水平越高,HCC患者的总体生存期越高,且疾病预后好。与人正常肝细胞系HL7702相比,人肝肿瘤细胞系SMMC7721、HepG2、SK-Hep-1、LM9、Bel7402、Hep3B和Huh7中XPA m RNA和蛋白水平表达降低,其中以两种HCC细胞株Hep3B和Huh7表达最低。3.通过慢病毒感染的方式在Hep3B和Huh7肝癌细胞中过表达XPA,构建稳定表达XPA的LV-XPA-Hep3B、LV-XPA-Huh7肝细胞癌体外细胞实验模型。与LV-NC组相比,LV-XPA组HCC细胞中XPA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4.与LV-NC组相比,LV-XPA组HCC的细胞增殖受到抑制。LV-XPA组HCC细胞中E-cadherin蛋白表达增加,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降低。LV-XPA组HCC细胞的侵袭和迁移都被显著抑制。5.与LV-NC组相比,LV-XPA组HCC细胞中LC3B Ⅱ/Ⅰ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p62表达水平下降,Cleaved-caspase-3和Bax的蛋白表达水平增加,Bcl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TUNEL染色显示,LV-XPA组HCC细胞的凋亡小体数量远高于LV-NC组,表明自噬的激活可能促进细胞凋亡。LC3-GFP-m RFP自噬双标慢病毒系统结果显示,与LV-NC组相比,LV-XPA组HCC细胞中的荧光斑点明显增多,merge后的红色及黄色斑点明显增多,提示自噬流增强,表明过表达XPA能有效增强自噬流。6.使用RAPA和3-MA处理LV-XPA-Hep3B、LV-XPA-Huh7肝癌细胞,结果显示,RAPA和XPA单独作用于HCC细胞时,都能有效诱导HCC细胞致死性自噬,LC3Ⅱ/Ⅰ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当RAPA和XPA共同作用于HCC细胞时,自噬诱导功能更强。3-MA单独作用于HCC时,LC3Ⅱ/Ⅰ和Beclin1蛋白表达被部分抑制,但是当3-MA与XPA共同作用于HCC细胞时,与LV-XPA组相比,LC3Ⅱ/Ⅰ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表明3-MA抑制了XPA诱导的自噬激活。7.使用不同浓度IGF-1处理HCC细胞,p-AKT表达水平以IGF-1剂量依赖性方式被上调,并且在200ng/m L和300ng/m L浓度时作用最强,两者没有统计学差异。LV-XPA组HCC细胞中LC3B Ⅱ/Ⅰ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增加,而IGF-1抑制这些蛋白的表达。在HCC细胞中仅过表达XPA时,p-PI3K、p-AKT和p-mTOR蛋白表达水平部分降低;相对于IGF-1单独作用,IGF-1和LV-XPA共同作用于HCC细胞时,p-PI3K、p-AKT和p-mTOR蛋白表达水平相对降低。结果表明,通过上调XPA来激活HCC细胞自噬,其可能是依赖于调节PI3K/AKT/mTOR信号通路实现的。8.通过构建LV-XPA-Hep3B肝细胞癌裸鼠皮下成瘤模型,研究发现,与LV-NC组裸鼠相比,LV-XPA组裸鼠的平均肿瘤体积和肿瘤重量较小,裸鼠的生存期较长。LV-XPA组裸鼠肿瘤组织中XPA、LC3Ⅱ/Ⅰ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PI3K、p-AKT和p-mTOR蛋白表达水平降低。IHC与WB结果一致,IHC染色显示XPA表达在LV-XPA组裸鼠肿瘤组织中显著增加,并且LC3B表达也有所增加。TUNEL染色发现,与LV-NC组相比,LV-XPA组裸鼠肿瘤组织中发生凋亡的细胞数目增加。所有这些数据表明,XPA可以诱导肝细胞癌裸鼠皮下成瘤瘤体组织的自噬和促进凋亡,且该作用可能是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实现的。结论:1.XPA对于临床HCC患者可能是一种预后良好的潜在标志物。2.XPA的表达水平在人HCC组织和人HCC细胞系中对比癌旁非肿瘤肝组织和人正常肝细胞系明显降低。3.成功构建过表达XPA的HCC细胞实验模型,在HCC细胞中上调XPA表达,证实了XPA通过增加E-cadherin蛋白表达和减少N-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来抑制HCC细胞EMT。在HCC细胞中上调XPA表达,显著抑制了HCC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4.过表达XPA通过增加LC3B Ⅱ/Ⅰ、Beclin1并降低p62蛋白表达水平来诱导HCC细胞自噬,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和自噬体数量与XP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同时,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3和Bax的蛋白表达水平增加,Bcl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和凋亡小体的数量与XP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抗凋亡蛋白的表达水平与XPA表达水平呈负相关。XPA诱导HCC细胞自噬的作用可被RAPA增强,被3-MA逆转,表明XPA可以诱导致死性自噬的激活,从而可能促进细胞凋亡,说明致死性自噬在XPA抑制HCC细胞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5.XPA可以逆转IGF-1对信号通路的激活作用,以及XPA可以逆转IGF-1对自噬的抑制作用,表明XPA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激活达到抑制HCC的目的,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诱导HCC致死性自噬发生的。6.成功构建HCC裸鼠皮下成瘤模型,与LV-NC组相比,LV-XPA组裸鼠皮下肿瘤生长被显著抑制,裸鼠生存期明显延长。XPA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从而诱导HCC致死性自噬,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最终抑制HCC的发生和发展。
其他文献
上世纪七十年代德国植物分类学家威廉·巴特罗特首先发现了荷叶效应,荷叶效应主要源于荷叶表面存在一层天然的蜡质超疏水薄膜,这使得水滴在荷叶上汇集成股流下,顺势可带走荷叶表面的脏污,这就是荷叶效应,据此威廉·巴特罗特教授发明了自清洁技术。自此以后众多科研工作者对仿生超疏水材料的研究颇感兴趣,随着研究的深入,超疏水被定义为水滴在表面呈球状,接触角大于150°,滚动角小于10°的表面现象。而获取这样的超疏水
和无机半导体相比,有机半导体具有开发空间广、成本低和化学修饰位点丰富等优点。近年来,有机半导体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s)和有机光伏太阳能电池(OPVs)等器件。载流子迁移率的高低对于电子器件性能的好坏有很大的影响,而载流子的迁移率与有机半导体材料分子的内部堆积等因素密切相关。因而从微观的角度去研究电荷的传输性能对提高此类电子器件的性能有重要意义。此外,对性能优异但合成困难的有机材料
新一代的固态照明技术需要高效率且稳定性良好的单源白光发射材料。自限域激子(STEs)材料通常有着较强的激子束缚能和电声耦合作用,使得其十分适合于实现宽带白光发射。低维非铅钙钛矿一方面避免了Pb基材料的毒性和不稳定性。另一方面,其低维特性提供了更强的量子限域效应,更有利于STE的形成。因此,探索低维非铅钙钛矿并实现高效的宽带发射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近期,在3D钙钛矿中已经实现了高效的蓝光和白光发
乙酰辅酶A是碳代谢的中心元件,在代谢调节和生物合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乙酰辅酶A合成酶Acs2(acetyl Co A synthetase 2)是SESAME(Serine-responsive SAM containing metabolic enzyme)复合体的一个亚基,该复合体包含丙酮酸激酶(Pyk1)、丝氨酸代谢酶(Ser33,Shm2)、S-腺苷甲硫氨酸(SAM)合成酶(Sam1,Sa
功能有机分子是指一些具有重要物理化学及生物学应用价值或性能的有机分子。相对于传统的无机分子来说,功能有机分子具有质量轻、结构明确、易修饰、价格低廉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光学传感器、场效应晶体管(OFETs)、有机光伏电池(OPVs)、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等领域。针对新的具有良好性能的材料从分子的结构-性能出发来研究其物理化学性质进而实现对新型有机材料的设计和调控等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设计新型
框架材料如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等因具有结构可控、孔隙可调、结晶性高、比表面积大等优点,在气体储存与分离、催化、电子器件、生物医学与能源等领域具有出色的应用前景。目前,框架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COFs和MOFs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方面,大部分均以有机环状化合物作为框架基材;而对以无机环为构筑单元的框架材料的研究并不多。磷腈环是一种典型的无机六元环,环骨架只由磷与氮
第一部分iRGD肽介导载药相变脂质纳米颗粒的制备以及部分性能测试目的制备一种新型的分子探针,其是一种搭载有iRGD归巢穿膜肽的脂质体纳米颗粒(iRGD-ICG-10-HCPT-PFP-NPs),将ICG、10-HCPT、PFP包裹进去,检测其平均粒径、电位、包封率和载药量,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的形态,在透射电镜下的形态,以及体外相变,光声、超声成像的情况。方法我们采用我们采用薄膜水化法,二次超声声
随着能源危机问题的日益严峻,开发生物质能源成为缓解能源危机的必要举措。由于纤维素被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的交联包裹的特殊复杂结构,木质纤维素对纤维素酶的酶解抗性和纤维素酶利用率低成为限制纤维素生物质能源高效利用的两大主要瓶颈。因此,本课题从降低纤维素酶酶解抗性和提高纤维素酶利用率这两个方面开展系统性的研究。首先基于纤维素酶与木聚糖酶共表达酿酒酵母,研究了木聚糖酶和纤维素酶在木质纤维素生物转化过程中的协同
背景:研究表明透壁性心脏纤维化与心脏功能衰竭、心源性死亡率显著相关。心肌梗死患者中,透壁性心脏纤维化会导致显著心室重塑、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通常被认为与心源性猝死密切有关。早期识别及定量分析心脏纤维化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评价心脏纤维化的方法有三种:1)延迟钆增强心血管磁共振成像(Delayed gadolinium enhancement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
背景与目的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发生于神经系统,病理上以炎性细胞激活为特征的免疫性疾病。小胶质细胞(microglia)是MS中被激活的一种免疫细胞,可分泌对机体有害的炎性物质,加重了损伤。EAE模型中,自噬可以减少氧化蛋白聚集,避免产生一系列反应导致病灶扩大,预后不佳。最近许多研究的表明,促进自噬可以减轻炎症并改善MS或EAE的病情严重程度。诱导自噬从而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