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通过对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2005-2014年之间急诊科收治的236例急性中毒性肝损伤患者的住院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探讨该院急性中毒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急性中毒性肝损伤患者预后情况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且为能够更好的治疗和预防急性中毒性肝损伤疾病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通过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的病案查询系统进行查阅病例。记录所有患者的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过敏史、基础疾病(如肝病、糖尿病等)、用药史(包括用药时间、用药种类、给药方式等)、主要临床症状及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包括B超或CT等影像学检查、ALT、AST等血生化指标)、治疗效果(包括肝功能、血常规、凝血常规、血糖等)、治疗方法及转归。探讨病例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毒物种类、临床表现、临床分型、治疗方案和预后等规律。结果:本次调查急性中毒性肝损伤患者共236例。其中男性108例,女性128例,女性所占比例略高于男性。患者年龄分布在20岁~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2±7.2岁。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其发病高发年龄段均为51~60岁,占患者总数的48.31%。不同性别间急性中毒性肝损伤患者的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432,P=0.8367)。急性中毒性肝损伤患者的中毒种类以毒物中毒居多,共160例,占患者总例数的67.80%。中毒方式主要是主动,共198例,占患者总例数的83.90%,误服所占比例极低,占16.10%。临床症状中,以乏力、黄疸、纳差、恶心的患者居多,其发生率分别为49.15%、45.76%、33.05%、23.73%。实验室检查ALT、AST、ALP、GG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等血生化指标,均伴有不同程度改变,以ALT和AST两个指标的升高发生率最高,分别为80.51%、37.29%。病理学改变以富含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炎细胞浸润改变的发生率最高,为76.19%。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最为多见,共142例,占患者总例数的60.17%。急性中毒性肝损伤患者绝大多数采用药物治疗,共214例,占患者总例数的90.68%。预后较好,经治疗治愈161人,占68.22%;好转47人,占19.22%;未愈9人,病情无明显改善患者放弃治疗离院,占3.81%;死亡19例,占8.05%。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ALP、GGT、总胆红素、年龄、临床分型对急性中毒性肝损伤患者的预后有影响。ALP、GGT、总胆红素是急性中毒性肝损伤患者预后发生未愈及死亡的危险因素,起病时,ALP、GGT、总胆红素的值越高,预后越差。年龄是急性中毒性肝损伤患者预后发生未愈及死亡的危险因素,年龄越大,预后越差。临床分型对急性中毒性肝损伤患者的预后有影响,当患者的临床分型为肝细胞损伤型时,预后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变量年龄、肝细胞损伤型、总胆红素是急性中毒性肝损伤患者预后发生未愈及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越大,预后越差,患者临床分型为肝细胞损伤型时预后差,总胆红素越高,预后越差。结论:1、急性中毒性肝损伤患者女性所占比例略高于男性。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该病的高发年龄段均为51~60岁。不同性别间急性中毒性肝损伤患者的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急性中毒性肝损伤患者的中毒种类以毒物中毒居多,中毒方式主要是主动。临床症状中,以乏力、黄疸、纳差、恶心的患者居多。3、实验室检查ALT、AST、ALP、GG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等血生化指标,以ALT和AST两个指标的升高发生率最高。4、病理学改变以富含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炎细胞浸润改变的发生率最高,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最为多见,绝大多是采用药物治疗。5、急性中毒性肝损伤患者的预后较好,ALP、GGT、总胆红素、年龄、临床分型对急性中毒性肝损伤患者的预后有影响。起病时,ALP、GGT、总胆红素的值越高,预后越差;年龄越大,预后越差;当患者的临床分型为肝细胞损伤型时,预后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