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利安·巴恩斯是当今英语界最杰出、最引人注目、最具有挑战性的作家之一,他常常和马丁·艾米斯、伊恩·麦克尤恩一起被认为是当代英国文坛的三剑客。作为一个成功而杰出的作家,巴恩斯获得了国内外不少的文学奖项,包括2011年的布克文学奖。由于作品形式的原创性和实验性以及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在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巴恩斯获得了各种各样的称号,比如“极具原创性的作家”、“艺术大师”、“挑战文学正统的元小说家”、“天生的讽刺家”、“思想小说家”、“具有哲学头脑的小说家”,等等。然而,由于其写作风格的易变性和多样化,巴恩斯也被称为“英国文坛的变色龙”。从整体上说,其作品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异质性”特征。就形式实验来说,巴恩斯的作品拒绝归类,通过使用诸如戏仿、反讽、拼贴或文本杂糅等后现代主义的写作技巧打破不同文类之间的界限;就主题探讨而言,巴恩斯的小说考察了人类经验的不同领域,比如个人成长、爱情、婚姻、性别、身份、战争、宗教、种族、历史、哲学和政治等等。由于其作品的异质性特点,有关巴恩斯的整体性的、系统性的研究尚不多见,尽管关于其某部作品的评论为数不少。中国的巴恩斯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一篇关于巴恩斯的硕士论文都还没有。这为本文研究巴恩斯,尤其是其作品中的后现代历史书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尽管评论家注意到巴恩斯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一次“新的开始”,他的小说从整体上看体现了极强的异质性特征,但是细读巴恩斯的文本,我们发现他的作品中蕴涵着敏锐的历史意识和鲜明的解构思想。作为“黄金一代的英国小说家”之一,巴恩斯,和马丁·艾米斯、石黑一雄、伊恩·麦克尤恩、萨尔曼·拉什迪、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等一样,成长于大英帝国的衰落和冷战的政治冲突等当代历史现实的阴影之下,同时,也深受后现代文化和思潮中各种主义的影响。这无疑对巴恩斯的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他的小说具有一种敏锐的历史意识和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创作的特征。从巴恩斯对历史的关注可以看出,他的小说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人物:他要么是一位历史老师(《在她遇见我之前》、《101/2章世界史》、《英格兰,英格兰》、《一种终结的感觉》),要么是一位历史学家(《英格兰,英格兰》),要么是一位特别着迷于历史人物的角色(《福楼拜的鹦鹉》),或者小说本身即是对历史的一种改写、重写或戏仿(《101/2章世界史》、《豪猪》、《英格兰,英格兰》、《亚瑟与乔治》)等等。绝非巧合的是,我们也可以在巴恩斯的文本中读到相当多的有关历史的评论或历史观点。更具体地说,巴恩斯常常对历史的本质进行思考,因此他写道,“一切都不确定,这就是历史的本质。”他也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历史或历史真实提出质问:“历史不过是另一种文学体裁;”“虱子的故事和亚历山大大帝的历史一样精彩--一切都依赖于[艺术]手法。”巴恩斯也从本体论的角度质疑历史:“历史没有关联;”“世界历史?不过是一些回荡在黑暗中的声音;炫耀几个世纪而后淡去的形象;故事,有时似乎重复的老故事;奇怪的联系,牵强附会。”巴恩斯还凸显了历史的意识形态特征:“历史并不是发生了的事情。历史只是历史学家对我们说的一套。”“有关历史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为了理解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我们需要知道历史学家的历史。”因此,巴恩斯常常被评论家称为“半个历史学家”,而他的小说则被认为是“对历史的注解,对已知的颠覆”。巴恩斯小说中有关历史和历史书写的观点也受到了评论家的关注,但是对巴恩斯的历史书写进行整体而系统的、深入而细致的研究非常少见。本文将从有关历史的认识论、本体论和政治的角度来解读巴恩斯小说中的后现代历史书写,通过细读巴恩斯的《福楼拜的鹦鹉》、《101/2章世界史》、《豪猪》、《英格兰,英格兰》、《亚瑟与乔治》和“再生”等小说文本,结合解构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的阅读策略,主要依据雅克·德里达、米歇尔·福柯、琳达·哈琴、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和让-弗兰索瓦·利奥塔等后现代(历史)理论家提出的有关后现代历史理论的相关论述与弗兰克·安可斯密特、基思·詹金斯、路易斯·蒙特罗斯和海登·怀特等理论家提出的新历史主义的相关理论,探讨巴恩斯如何通过互文、解构、讽刺或戏仿等写作策略直接或间接地展现他的后现代历史观或历史哲学,指出巴恩斯是一位以小说(虚构)形式呈现后现代历史哲学的后现代作家。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巴恩斯通过互文性的写作手法对历史真实进行不断的质疑和追寻,凸显了历史书写具有文本性和虚构性等特征;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说,巴恩斯以解构式的写作策略对历史(元)叙事进行颠覆和改写,强调了历史的断裂性、碎片化和多元性等特征;从政治的角度来说,巴恩斯以讽刺的笔调或戏仿的手法对当代和未来的政治-历史进行虚构式再现,表明历史和历史书写受到政治意识形态或权力关系的微妙影响。本文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引言部分首先简单地介绍巴恩斯的生平、写作经历、主要作品和他所获得的文学奖项,然后简略地梳理国内外有关巴恩斯研究的现状,最后介绍巴恩斯对历史的关注、他的某些历史观点以及本论文的写作视角和结构框架。“第一章历史话语、历史书写与朱利安·巴恩斯”论述历史话语的演变历程、英国小说中的历史书写和巴恩斯的历史意识,为理解巴恩斯的后现代历史书写提供理论和历史的背景知识。首先,该章简单地梳理历史话语从思辨历史哲学到分析历史哲学的演变历程,指出历史的宏大叙事或元叙事都属于思辨历史哲学的范畴,然后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论及后现代历史话语与新历史主义的重要观点,指出它们都对传统的(思辨)历史观或历史哲学及其历史书写的方法论进行质疑。该章第二节简要地概述自18世纪晚期到20世纪中期这一阶段英国文学中历史小说的起源与发展以及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历史小说”兴起的社会和历史原因及其主要特征。巴恩斯的后现代历史书写即属于“新历史小说”写作的范畴。该章最后部分考察巴恩斯小说中的历史意识,即他早期小说中历史意识的萌芽与后期小说中对历史问题的凸显和重视,并简略地介绍巴恩斯小说中的后现代历史观和历史书写方法论。“第二章对历史真实的质疑与追寻”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巴恩斯的后现代历史书写。以互文性的书写策略,通过不断地质疑和追寻历史的真实,巴恩斯的小说突出了历史与文本(性)的关系和历史书写的虚构特征。他认为:只有通过文本才能认知历史;历史书写,恰如文学创作,都要依赖虚构等写作手法。该章主要考察了巴恩斯的《福楼拜的鹦鹉》和《101/2章世界史》等小说文本。首先,论文指出在《福楼拜的鹦鹉》中,巴恩斯通过与福楼拜有关的各种各样的文本去解读福楼拜,以建构一个真实的福楼拜形象,同时又不断地质问“我们该如何把握过去?”,对建构福楼拜形象的作为历史证据的文本的真实性提出质疑,探讨了追寻历史真实的可能性,突出历史与文本(性)的关系和历史书写的(互)文本性;其次,通过分析《101/2章世界史》中“沉船”一章有关一次历史灾难的三个异质性的文本,并论及这部“小说”中“山脉”一章中相关的历史现象,论文指出巴恩斯的互文性写作揭示了(历史)文本与社会过程之间微妙的调解关系,或路易斯·蒙特罗斯意义上的“历史的文本性”概念。该章第二节讨论巴恩斯对历史的虚构性这一问题的认知和具体实践。海登·怀特在《元史学: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及其他著作中指出,历史书写与文学创作一样,具有虚构的特征,是一种“诗性的行为”。巴恩斯在他的小说文本中也提出了类似的概念,比如,“历史不过是另一种文学体裁”,历史书写的“专业术语是虚构”等。论文首先说明巴恩斯对“历史不过是另一种文学体裁”的理解,即历史是一种想象和虚构,尤其是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写出的历史,并以《福楼拜的鹦鹉》和《亚瑟与乔治》等小说文本为例进行说明,然后论及巴恩斯在《爱及其他》和《101/2章世界史》中提出的关于历史是虚构的观点,并详细解读了巴恩斯是如何从形式建构、主题探讨等方面,以互文性和自反式的虚构手法创作了《101/2章世界史》中的一“章”世界历史,指出巴恩斯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或以小说(虚构)写作的形式反映历史书写的虚构特征的。“第三章对历史(元)叙事的颠覆与改写”从本体论的角度讨论巴恩斯的后现代历史书写。从本体论意义上说,传统历史话语或历史哲学认为历史是一个整体,具有连续性、因果性、整体性和一元性等特征,后现代历史话语持相反态度,认为历史具有断裂性、碎片化和多元性等特征。巴恩斯的后现代文本中体现的许多观点与本体论意义上的后现代历史观或历史哲学具有相通之处。这一章主要考察了巴恩斯《福楼拜的鹦鹉》、《101/2章世界史》和《亚瑟与乔治》等小说。首先,论文简要地论述了米歇尔·福柯和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等人关于历史的断裂性的观点,然后主要从内容、形式、体裁以及叙事声音等方面分析了《101/2章世界史》关于世界历史的书写,指出巴恩斯的解构式的历史书写打破了传统历史(书写)的线性因果关系及其连续性和整体性等特征,突出了历史的断裂性和碎片化等特征。其次,论文提及了巴恩斯在《福楼拜的鹦鹉》等小说文本中通过小说人物之口直接表达对有关进步(叙事)的质疑,并详细讨论了巴恩斯在《101/2章世界史》中如何以解构的写作方式展现了他对诸如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和黑格尔的理性历史等有关历史(元)叙事中之进步观的质疑和颠覆。该章第二节探讨了巴恩斯的后现代历史书写中的历史多元性这一特征。传统的西方史学常常强调人类中心论和欧洲中心论,而把诸如女性、少数族裔和动物等他者排除在历史的视野之外,呈现出一元论的特征。后现代历史话语强调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多样性和多元性,主张在历史书写中给予他者以突出的地位。巴恩斯的后现代历史书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历史多元性的特征。该节首先论及《10‘/2章世界史》中“偷渡客”一章从动物的视角对《圣经》中有关诺亚方舟和大洪水的故事进行的质疑和改写,指出了隐含在《圣经》叙事中的人类中心主义,为我们认识诸如基督教历史叙事这样的宏大叙事提供了新的视角;然后通过解读《亚瑟与乔治》中种族歧视给种族他者带来的不公平的法律审判以及作者对这一段被遗忘的历史的挖掘和重写,论文指出巴恩斯对英国人的民族性格、种族无意识和官方历史书写中的种族偏见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尖锐的批判。从动物视角重写历史,挖掘种族他者被遗忘的历史,都是让在历史主导叙事中被压抑的声音重新发声,反映了巴恩斯对正统历史叙事的颠覆和改写以及他对历史的多元性和种族的多元性之潜在的辩护。“第四章对政治-历史的虚构与再现”从政治的角度探讨巴恩斯对政治与历史之关系的思考和他对未来异-托邦世界的后现代刻画。利奥波德·冯·兰克的客观史学强调“如实直书”,这被后来的学者认为是“一个高贵的梦想”。后现代(历史)理论家如米歇尔·福柯和基思·詹金斯等人认识到历史和历史书写深受政治意识形态或权力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巴恩斯的后现代历史书写也认识到了这一点。该章主要讨论了巴恩斯的两部政治小说《豪猪》和《英格兰,英格兰》。首先,论文从历史与政治意识形态或权力关系的角度分析了巴恩斯如何在小说《豪猪》中暗示了(政治)权力对历史和历史书写的影响;其次,结合雅克·德里达对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论的批判,探讨巴恩斯在《豪猪》中对意识形态之争的描写,指出巴恩斯对当代政治一历史现实的敏锐感知和他对“历史的终结”论的潜在批判。然后,该章转向巴恩斯在《英格兰,英格兰》中对英格兰的政治未来(历史)的考察。乌托邦是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描述,敌托邦即反面乌托邦。巴恩斯在《英格兰,英格兰》中描写了两个既非乌托邦亦非敌托邦的异-托邦世界。论文通过梳理一个以英国历史遗产为原型而建的仿像式的异-托邦世界“英格兰,英格兰”在英国南部的怀特岛上建立起来以及走向政治独立的经过,指出巴恩斯通过戏仿让·鲍德里亚有关“超真实”文化的论述对历史(遗产)的商品化以及后现代社会中追求仿像和复制品胜过真实和原件的现象等进行了讽刺和批判。该节最后部分论述旧英格兰在怀特岛独立之后的政治变故、经济破败以至于衰退成一个前工业化的、“既非田园亦非敌-托邦”的乡村社会、另一个异-托邦世界的概况,并指出它在建构自己的(历史)传统时面临的悖论:与怀特岛上的超真实世界一样,旧英格兰也困陷在真实与仿像模糊不分的处境之中。通过虚构和再现历史的异-托邦,巴恩斯探讨了民族身份意识、历史建构及其与民族的政治前景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表达了他对英格兰的政治未来和历史走向的忧虑和思考。结论部分从巴恩斯关注真实问题的角度回顾了他的后现代历史书写的主要内容,指出其文本中隐含的矛盾和不足,然后将巴恩斯的历史书写和其他当代英国作家的历史书写进行简单地比较,突出其创作技巧中的独特之处,最后提及巴恩斯研究中潜在的研究视角,以期引起更多的关注。朱利安·巴恩斯是一位具有深刻的反思意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的后现代作家,他的后现代历史书写体现了鲜明的解构色彩,颠覆了关于历史和历史书写的既定概念,对传统的历史观和历史书写方法论做出了后现代式的注解,以文学虚构(小说)写作的形式展现了后现代的历史哲学,为我们从后现代历史话语或历史哲学的角度研究文学(甚至历史)提供了极好的参照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