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研究在华留学生的汉语学习观念,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学习者语言学习观念的差异,即“汉字文化圈”和“非汉字文化圈”的语言学习者学习观念的差异。文章用调查问卷,访谈和理论分析的方式进行了探索,并给出了相关教学建议。本文使用Horwitz的《语言学习观念调查表》(BALLI)作为调查工具,并加入了部分有关学习者个人信息及学习汉语经历的题目对河北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学习汉语的47名留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分析,笔者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在华留学生赞成或相当赞成语言学能的存在,而且有大部分的学习者也赞成自身具有语言学能;在影响学能的因素方面,在华汉语学习者较认可年龄,智力和外语学习经验对汉语学习的影响;有超过二分之一的学习者承认不同的语言存在不同的难度等级,并且认为汉语属于难学的语言,但大部分学习者对于汉语学习的结果比较乐观,而且对于学习时间的估计也比较客观和乐观;绝大多数汉语学习者认识到了语言文化环境对于汉语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者大都有正确的学习策略,肯定了重复练习的重要性。在交际策略上,学习者总体是比较乐观的,但在语音准确性和交际中所犯语言错误方面,存在矛盾心理;对于汉语学习,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抱有不同的学习动机。同时本文研究了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学习者语言学习观念的差异,即“汉字文化圈”和“非汉字文化圈”的语言学习者学习观念的差异。调查显示:“非汉字文化圈”的学习者在对汉语学能的认识上更为乐观,也更有自信,相对而言,汉字文化圈的学习者就比较消极一些;在影响语言学习的因素中,非汉字文化圈学习者比较倾向于年龄的影响,非汉字文化圈学习者认为每个人,不论性别、学科背景如何都可以学好第二语言。但是汉字文化圈学习者认为外语学习经验对第二语言的影响更为重要;两个文化圈的学习者都承认有语言难易梯度的存在,而他们都普遍认为刚开始学习的汉语以及正在学习的汉语“很难”或者“一般难”,听说读写都不容易,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学习者来讲,汉字是一个很难突破的瓶颈。汉字文化圈的学习者问题就出在了口语上。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学习者来讲,汉字是比较困难的部分;两个文化圈的学习者都认为文化环境对于目的语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非汉字文化圈的赞成率略高于汉字文化圈,这说明非汉字文化圈的学习者对于从未接触过的汉文化,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通过访谈,笔者发现:两个文化圈中都有很大一部分的学习者认为学习汉语也要学习很多词汇,掌握词汇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汉语水平;在学习策略方面,两个文化圈都对重复和练习的作用给予认可,但非汉字文化圈的认可度更高。在交际策略中,汉字文化圈的学习者更注重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不敢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在人前说汉语,而非汉字文化圈的学习者则更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在汉语练习中,他们更能抓住机会,并且能较多的借助肢体语言来促使交际的顺利进行。在语言学习中,汉字文化圈的学习者更担心语言石化现象的出现,因此显得更为焦虑和消极,而非汉字文化圈的学习者在汉语学习中,则更为积极和乐观;在学习动机方面,汉字文化圈的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更多的来自于外在动机,如,参加HKS考试,工作需要等等,而非汉字文化圈的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则更多的来自于内在动机,如兴趣爱好,了解中国人等等。鉴于两个文化圈的观念差异,笔者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通过对在华留学生汉语学能观念,汉语学习难度观念,语言学习本质观念,学习和交际策略,学习动机等五类学习观念的调查研究,笔者得出,每个学习者都存在自身独特的学习观念,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的学习观念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笔者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材,教师,课堂等各个方面都应有所调整,做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