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描概念在艺术创作中以不可获缺的姿态存在着。它抽象的构建了艺术创作的雏形,是用来供以艺术家营建、选择、实验、调整、取舍艺术作品中所需元素的平台。它(素描概念)是无形的、自由(相对)的,它承担了人类思想与行为相融合的阶段使命。它是创作艺术作品过程中最不可忽视并构环节;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行为表现。它可以以抽象思维的形式进行考量;它可以以视觉图像的形式进行呈现;它可以以文字逻辑的形式进行描述;它可以以音频节律的形式进行传播。它,可以用任何方式,它也可以是任何形式(意指实验性)。进一步说,素描是一种萌初冲动、性格态度、诉求方式,它一种是完善和推进独创性的“作用”。它的存在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隐藏的。从素描概念在艺术创作、以及艺术史文献研究的特殊性出发,我们可以深刻的理解到,我国艺术学院为何将素描(概念)置于教学的重要地位。而这种教学地位不仅仅体现在师资配比上、大量课时的进行实践上、不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上、各类关于“素描”书籍的出版,以及刊物发表的重要文献上,还清晰的体现在国内教育体制下升学条件的考核上,乃至涉及到整个社会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与择选上。当各个环节中的逻辑链发生断裂,或者不发生咬合时,出现问题的态势也接踵而至。我们不曾怀疑中国艺术学院素描是否承担着如此庞大的教学重任?或者我们不曾想过中国艺术学院的“素描”是否真的起到素描作用?甚至在我们承接与传授的过程中,有没有考虑什么是素描,或者素描是什么?艺术教育作为人文教育学科的重中之中,担当着精神成人、培养输送人才的责任。确切的说,“素描”——被拟划为中国艺术学院教学中基础科目,在整个学院教学中的学科地位又有着不可忽视的根基性,而这种根基性是否应该自醒与探究?如果艺术是可纳入教学计划中(可以通过学习了解的话),对于艺术教育而言,如今的素描是否是一条可以踩踏的桥梁?带着逐层递进的疑问与焦虑,中国素描在艺术教育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与紧迫性,以及所导致引发的连锁反应、状况及后果是形成此篇文献研究中最不可避而不谈的前提。论文在叙述逻辑上力求通过文献研究的方式,梳理中国学院教育中,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下、起到历史关节点上的人,对素描概念的理解与调整,望求对素描概念的引发与承接引向历史与事实,在其基础上对照与比较,西方素描概念与中国素描概念所指性的同与区;在其建立逻辑关系后,试图(尝试)勾画、描述、标记素描在艺术中的位置,明确、可视、可知的、形同身受的感知素描与艺术,以及与人的距离关系,并苛证苛求“素描”概念的“命名”关系,以“素描”为例己,对艺术教育中对概念使用的重新梳理与审视,剔除概念上的误区,以及“命名”时态下,概念所掩盖的束缚人的那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