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孕期感染或母体免疫激活(MIA,maternal immune activation)与子代出生后患精神分裂症等神经发育障碍疾病的风险性增加有关,这种神经发育损伤被认为是由胚胎发育时期母体子宫的炎症内环境诱导的子代中枢炎症所引起。电针治疗对正常群体的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己有广泛报道,然而对妊娠时期的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少见报道。同时,孕期电针对母体免疫激活诱导的子代精神障碍疾病的作用研究国内外未见报道,此外,孕期电针治疗对孕期母体和胎儿的安全性亦尚存争议。因此,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建立母体免疫激活(MIA)模型,通过电针孕鼠足三里穴,旨在1)验证孕期电针治疗感染/免疫激活的安全性,2)观察电针对孕鼠的免疫调节及抗炎作用,3)探究孕期电针干预治疗母体免疫激活诱导的子代精神分裂症的作用和机制。方法:1、孕期poly I:C造模及电针治疗24只野生型C57BL/6小鼠于妊娠中期(GD12)随机分为三组,每组8只,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其中,模型组与电针组通过尾静脉注射poly I:C,诱导孕鼠免疫激活。对照组则采用相同方式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造模次日,电针组给予双侧足三里穴位电针治疗7天直至分娩,非电针不进行治疗,其余处理与电针组一致。2、孕鼠外周炎症环境及免疫激活状态检测造模次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孕鼠外周血清炎症因子IL-1 β、IL-6、TNF-α的表达水平。电针一周后,再次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各组孕鼠外周血清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变化。3、孕鼠造模后生理指标与子鼠发育指标持续观察并记录孕鼠造模后到分娩前的体重变化,记录并分析分娩结果,统计并分析各组组孕鼠的产仔量、子鼠的存活率、子鼠体重变化等生理发育指标。4、子代小鼠青春期评估精神状态与认知功能指标子代小鼠8周龄时检测以下行为学指标:4.1前脉冲抑制试验(Prepulse inhibition,PPI):评估子鼠对突然的强烈刺激的反应、感觉运动门控的能力和精神分裂症样症状的变化。4.2 Morris水迷宫(Morris water maze,MWM):检测子鼠海马依赖的空间学习与记忆能力的变化。4.3自发活动试验(Locomotoractivity):检测子鼠在新异环境下探索活动、适应能力以及情绪紧张度的变化。4.4三箱社交试验(3-Chambered Social Test):评估子鼠社交行为能力。5、子代中间神经元形态学检测子代8W时,检测各组小鼠海马DG区parvalbumin阳性(PV+)中间神经元数量的变化结果:1、炎症指标(IL-1 β、IL-6、TNF-α)造模治疗7天后,电针组IL-6水平对比模型组显著下降;模型组IL-6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上升。IL-1 β与TNF-α三组间无显著差异2、发育指标 各组孕鼠造模后一周体重变化无显著差异,子鼠体重变化在P1、P21时有统计学差异,但在P7、P56时无统计学差异。子鼠P21天死亡率,对照组为24%,模型组为56%,电针组为17%。3、行为学指标 自发活动中,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总活动度显著增多,中央探索时间与路程比例显著降低;电针组与模型组对比,总活动度显著下降,中央探索时间与路程比例显著上升。在前脉冲抑制实验中,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在75dB与85dB的前脉冲抑制显著降低;电针组与模型组对比,在75dB与85dB的前脉冲抑制显著上升。三箱社交实验中,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刺激鼠放进后,社交笼的探索时间显著下降;电针组与模型组对比,在刺激鼠放进后,社交笼的探索时间无统计学意义。在水迷宫实验中,各组在定位航行阶段的逃离潜伏期无显著差异;在空间探索阶段,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在目标象限探索的时间与路程显著下降,而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在目标象限探索的时间与路程显著增加。4、神经元指标 在海马DG区,PV+中间神经元体视学细胞计数实验中,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电针组与模型组对比显著增加。在皮质mPFC区,PV+中间神经元体视学细胞计数实验中,各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孕鼠足三里穴可以特异性下调孕期免疫激活的母鼠外周炎症因子IL-6水平,减轻母鼠的炎症反应,增加子代小鼠的存活率,并且能够部分改善子代小鼠的精神分裂样症状与认知水平。本研究证实了孕期电针的安全性,孕期电针抗炎的有效性,并且通过电针的抗炎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子代小鼠的精神分裂症样症状与认知功能。研究成果有望将目前针对精神障碍疾病的个体防治研究提早到胚胎发育早期,扩大预防和治疗的时间窗,同时探究孕期炎症的非药物治疗手段,为临床上中医药治疗孕期母体免疫激活与精神分裂症的早期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