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截至2016,中国股市在全球股市市值中所占比重达到16%,规模超越整个欧洲股市,但股市“大而不强”,对其他经济体股市影响力不足。伴随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国际经济形势持续动荡,国际股市联动性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我国近几年金融自由化和资本市场开放程度上升,供给侧改革步入深水区,经济不确定性、金融风险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股票市场的国际联动性对完善我国资本市场,防控全球传染的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心-外围”模型:当满足一系列前提假设时,原先对称的两个地区会逐渐转变,即某个地区的微小优势将持续积累,直至成为产业集聚中心,而另一个地区则转变为外围地区。基于“中心-外围”结构理论和复杂网络方法,本文从实证出发,选取全球40支主要股票指数日收盘价,建立绝对相关系数收益率复杂网络,运用多种方法和理论对世界股市联动性进行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去验证国际股市的“中心-外围”结构,论证现有股票市场的世界格局。以股票市场真实存在的“中心-外围”结构研究中国股市联动性影响的内在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一)国际中心股市对外围股市具有单向的溢出和传染效应。主要表现:(1)主要股票指数收益率联动和波动率联动逐渐增强,主要股指联动存在明显的地理聚集效应。(2)金融危机前,法国、英国、荷兰是欧洲地区的中心节点,香港、日本是亚洲中心节点,美国、加拿大是美洲地区中心节点;金融危机时,美国成为绝对的中心节点;金融危机后,法国、美国和香港分别成为各个地区的中心节点,而中国一直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3)美国、香港与法国分别为美洲、亚太、EMEA三大区域的中心节点,对相对区域有着较大的影响力,是股票联动收益率波动的溢出国家。(二)中国股市联动效应由割裂状态转向为“外围”状态转化。通过有向关联网络发现中国股市既不接受影响也不施加影响,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上升、资本市场逐步开放,在金融市场传染、市场一体化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中国股市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进入外围位置,开始受到其他国家股市波动的影响,且影响程度逐渐加深,但中国股市的波动几乎不会对中心国家产生影响。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推进以及“一带一路”的大力开展,周边国家对人民币的需求日益增加,人民币在区域内的影响力不断攀升,中国股市与周边国家股市的联动逐步增强。(三)聚焦基本面驱动、由金融市场传染以及由监管体制改革引起的联动效应。从静态的空间维度和动态的时间维度结合国际贸易网络及国际投资网络的多个层面对该问题进行实证。进一步对股市联动关系、贸易、以及投资传导网络动态进行分析,将视角聚焦于溢出、传染、政策股市联动传导机制。(四)影响中国股市联动因素具有多元化。考虑金融一体化、贸易联系程度、汇率波动、经济周期协同以及金融危机对国际股票市场收益率联动性的影响,建立面板回归模型。我国金融市场抑制削弱资本市场影响力,人民币被动依附国外资本,商品国际贸易可替代性高,缺少国际市场定价权,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不足,是中国股市影响力不足的主要因素。(五)中国股市国际联动外围结构的风险分析。选取28个指标共12年(2003至2014年)的年度数据进行金融风险指数的合成,分析股市可通过金融危机传染、金融全球化和国际货币政策变化等路径影响金融风险。基于这些因素的考虑,从金融行业外部经济环境和金融业自身运行两个角度,构建评价体系的—级指标。将经济环境细分为国内环境和国外环境,并从宏观经济运行和金融及政策环境分析国内金融环境。总结股市联动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动态演化过程,并且深入挖掘了中国股市国际联动结构特征。从贸易、货币、资本、大宗商品以及文化的“中心—外围”结构入手,分析股市结构的内在原因,得出中国“中心—外围”结构的全球股市联动网络的地位。通过研究中国股市和发达股市之间的联动效应和发展趋势,并以此探讨供给侧改革和“一带一路”等“走出去、去产能、去库存”宏观调控对中国股市的影响,给出提高中国股市地位保障金融风险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