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和迅速发展,多媒体课堂教学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话语的意义不仅可以通过语言,还可以通过非言语的符号模态来传递,即:由手势、音乐、图像等不同的符号模态构成的多模态能建构意义。初中英语课堂话语具有行为模态、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是典型的多模态话语。目前对课堂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尚不丰富。因此,本研究从多模态话语的角度对优秀初中英语教师课堂的非言语行为进行分析。基于Kress&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本文主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优秀初中英语教师运用了哪些重要的非言语符号模态?(2)这些非言语符号模态是如何建构再现、互动及构图意义的?本研究选取第十一届全国初中英语优质课大赛中四位获奖教师的教学视频作为研究样本。借助ELAN软件,通过课堂观察,以了解他们所使用的非言语符号模态;对数据进行定性分析,旨在探究再现、互动及构图意义是如何通过教师的非言语行为来构建的。通过研究发现:1、除了口语模态,四位教师还使用了其他重要的非言语符号模态,包括行为模态、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在行为模态中,他们均运用了“手势”,“面部表情”,“注视”和“社会距离”;在视觉模态中,他们都运用了“图片”和“文字符号”,其中两位教师使用视频来辅助教学;在听觉模态中,“语速”,“音调”和“沉默”被四位教师广泛使用,但只有两位教师通过“音乐”来促进教学。2、再现意义的实现更多依靠的是叙事过程而不是概念过程;四位教师运用了“目光接触”,“社会距离”和“媒体视角”来建构互动意义;他们更倾向于在PPT上通过图片或文字符号的放置位置,以及运用箭头、下划线、颜色和字体来实现构图意义。基于以上发现,研究者得出了以下教学启示。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要提高他们应用不同模态辅助教学的意识;对于学生来说,应加强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不同模态所传递的信息。本研究局限性如下:样本数量偏小;在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软件ELAN进行标注时,存在主观性;研究结果不能应用于所有的常态课堂中。针对以上不足,提出如下建议:扩大样本数量使其更具代表性;优化多模态话语分析软件的标注功能以减小主观性;分析常态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以提高数据的可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