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disease,CVD)是我国居民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首要原因。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CVD一级预防的根本措施,身体活动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代谢当量(Metabolicequivalent,MET)衡量清醒时的活动强度,可将身体活动划分为久坐行为(≤1.5 MET)、低强度身体活动(1.6-2.9 MET)、中等强度身体活动(3.0-5.9 MET)和高强度身体活动(≥6.0 MET)。国内外指南推荐成年人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或至少75分钟高强度有氧身体活动,或相当量的两种强度活动的组合。既往前瞻性研究评估了中高强度身体活动达到指南推荐水平、中高强度身体活动长期变化和久坐行为与CVD风险的关联,但证据大多来自西方国家,由于西方国家居民的生活方式、CVD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特征以及遗传背景与我国居民存在较大差异,研究结果不宜直接推广应用,而我国相关的研究证据仍然缺乏。此外,尚未有研究系统评价将久坐行为替换成不同强度的身体活动对CVD风险的降低程度,久坐行为与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是否对CVD风险存在交互作用也尚无统一结论。本研究旨在利用我国大型前瞻性队列,探讨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与CVD发病、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的剂量效应关系;评估中高强度身体活动达到指南推荐的水平以及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长期变化与CVD发病、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系统分析低、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替代久坐行为的心血管健康获益,以及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与久坐行为的交互作用和联合作用。材料和方法本研究依托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Prediction for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in China,China-PAR)研究中的三个亚队列开展,分别是中国心血管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China Multi-Center Collaborative Study of Cardiovascular Epidemiology,ChinaMUCA)1998、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Stud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Asia,InterASIA)和中国代谢综合征社区干预研究暨中国家庭健康研究(Community Intervention of Metabolic Syndrome in China&Chinese Family Health Study,CIMIC)。ChinaMUCA 1998、InterASIA 和 CIMIC 队列的基线调查分别于1998年、2000-2001年和 2007-2008 年开展,ChinaMUCA 1998 和 InterASIA 研究于 2007-2008 年开展了第一次随访调查,三个亚队列统一于2012-2015年再次开展随访调查。每次调查均通过面对面的调查问卷收集人口统计学特征、生活方式和疾病史等信息,并且进行了体格检查和生化指标检测。随访调查通过询问研究对象或者其亲属,以及采集住院病历和死亡证明等资料获取研究对象的发病和死亡信息。本研究的主要结局为CVD发病、死亡以及全因死亡。三个亚队列在基线及每次随访时均通过调查问卷获得身体活动信息,并且在2007-2008年调查期间首次收集了久坐行为信息。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基于MET值和活动时间计算。本研究分别根据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四分位数(0、0.1-24.0、24.1-48.0和≥48.1 MET-小时/天)和久坐时间四分位数(<5、5-<8、8-<10和≥10小时/天)分组,采用根据队列来源分层的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与CVD发病、死亡和全因死亡的关联;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Restricted cubic spline,RCS)探讨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和久坐时间与CVD发病、死亡以及全因死亡的剂量效应关系;根据指南推荐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下限(相当于10MET-小时/周)将研究对象分为身体活动达标组和未达标组,并将年龄作为Cox比例风险模型的时间尺度,计算两组的生存曲线下面积差值评估归因于身体活动达标的无病生存年和预期寿命获益;利用ChinaMUCA 1998和InterASIA亚队列获取研究对象中高强度身体活动长期变化情况,分析其与对CVD发病、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利用等时替换模型评估每1小时身体活动替换1小时的久坐行为对CVD发病、死亡以及全因死亡风险的效应;根据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是否达标(<10和≥10MET-小时/周)和久坐时间四分位数(<5、5-<8、8-<10和≥10小时/天)进行联合分组,判断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与久坐行为的交互作用和联合作用;根据基线特征分层,探讨不同亚组内,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与CVD发病、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结果本研究在分析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与结局的关系时,共纳入基线无CVD的研究对象100,554人,平均随访7.3年,期间新发CVD事件4692例,CVD死亡1915例,全因死亡5461例;分析久坐行为与结局的关系时,以2007-2008年调查作为基线,共纳入在2007-2008年调查时无CVD的研究对象93,110人,平均随访5.8年,观察到CVD发病3799例,CVD死亡1525例,全因死亡4235例。调整年龄、性别、地域、城乡、教育水平、CVD家族史、目前吸烟和饮酒状态后,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与CVD发病、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呈负向关联(趋势性检验P值均<0.001),与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最低四分位数组相比,最高四分位数组CVD发病、死亡和全因死亡的风险比(Hazard ratio,HR)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分别为0.65(0.60-0.71)、0.56(0.48-0.65)和0.66(0.61-0.72)。多因素调整的RCS结果显示,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与CVD发病风险呈线性关联(模型整体P值<0.001,非线性关联P值=0.357);与CVD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均呈非线性关联(CVD死亡:模型整体P值<0.001,非线性关联P值=0.040;全因死亡:模型整体P值<0.001,非线性关联P值<0.001),CVD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随着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增高而下降,当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高于20 MET-小时/天时,风险下降速度减缓。与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未达标者相比,达标者CVD发病、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的多因素调整HR(95%CI)依次为0.76(0.72-0.81)、0.67(0.61-0.74)和 0.73(0.68-0.77)。中高强度身体活动达标者 CVD 发病时间延后,预期寿命明显增加。例如,40岁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达标者与未达标者相比,CVD的发病时间延后1.17年,预期寿命增加1.48年。长期保持中高强度身体活动达标者的健康风险进一步降低,与长期不达标者相比,CVD发病、死亡和全因死亡的 HR(95%CI)分别为 0.61(0.46-0.81)、0.59(0.35-0.98)和 0.76(0.58-1.00)。亚组分析显示,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与CVD发病的关联强度在女性中更强;与CVD死亡风险的关联在女性、血压正常和血脂正常者中更强;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强度在女性、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和CVD10年风险高的人群中更强。调整年龄、性别、地域、城乡、教育水平、CVD家族史、目前吸烟、饮酒状态和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后,久坐时间与CVD发病、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相关(趋势性检验P值均<0.001)。与久坐时间<5小时/天组相比,久坐时间≥10小时/天组CVD发病、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的HR(95%CI)分别为1.51(1.34-1.70)、1.27(1.05-1.52)和1.16(1.04-1.29)。多因素调整的RCS结果显示,久坐时间与CVD发病、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均为非线性剂量效应关系(模型总体P值均<0.001;非线性关联P值分别为0.004、0.024和<0.001),且剂量效应曲线相似,当久坐时间达到5小时/天之后,CVD发病、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显著增加。对于久坐时间≥5小时/天者,将1小时的久坐行为替换为低、中、高强度的身体活动可以分别显著降低5%、6%和8%的CVD发病风险,6%、8%和11%的CVD死亡风险,和5%、7%和8%的全因死亡风险。亚组分析显示,久坐行为对CVD发病和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强度在女性中更强;与CVD死亡风险的关联在高血压患者中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采用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和久坐时间联合分组分析发现,与久坐时间<5小时/天且中高强度身体活动达标者相比,久坐时间≥10小时/天且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不达标者CVD发病、死亡和全因死亡的风险最高,HR(95%CI)分别为2.03(1.80-2.28)、2.08(1.72-2.51)和1.65(1.48-1.84)。未发现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与久坐行为的交互作用,二者对CVD发病、死亡和全因死亡的交互作用P值分别为0.079、0.699 和 0.054。结论在我国一般人群中,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和CVD发病、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呈负向关联。达到指南推荐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可以显著降低CVD和全因死亡风险,长期坚持指南推荐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CVD风险降低幅度更大。无论是否达到指南推荐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久坐行为均与CVD发病、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相关。对于久坐时间≥5小时/天者,将久坐行为替换为低强度身体活动即可以减少CVD和死亡风险,而代之以中高强度身体活动,风险降低幅度更大。本研究结果提示,应采取公共卫生措施促进我国成人中高强度身体活动达到并维持在指南推荐水平,同时还要限制久坐行为,可代之以任何强度的身体活动,本研究为“少坐多动”的预防策略提供了中国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