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一直以来劳动力资源都相当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这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产业分工的一大优势,为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的出口也是突飞猛进。到2007年我国制造业出口额已达11357.4亿美元,占据中国货物出口总值的93.2%,占世界货物出口总值的11.3%。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然而,2010年以来中国绝大多数省份开始大幅上调最低工资标准,而部分沿海省份的“民工荒”现象却依然有增无减。本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来研究近年来工资水平的上涨的原因,这种上涨是否威胁到我国制造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我国制造业工资水平目前在国际中的状况,未来是否有继续提升的必要,以及这种提升将对我国制造业的出口和发展产生何种影响等问题的。
关于工资水平的影响学者众说纷纭。总体来讲,其影响可以分为对产品市场的影响和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理论上,工资水平的上升会提升产品的价格,减小产品的价格竞争力。超过均衡水平的工资水平会因“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对就业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不利于非技术性的、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劳动者就业。超过劳动边际生产率水平的工资水平,将会对企业投资造成消极影响。然而,如果工资水平的上升适度,同样会对经济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从人力资本、产业结构进步以及外贸出口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对工资水平提升的积极作用进行了详细分析。
实证上,本文整理分析了我国目前工资水平的现状并进行了国际比较。数据显示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实际工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依然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对工资水平与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相关指标的比较分析表明,工资水平及制造业的各产业出口竞争力两者的发展趋势与理论分析比较一致。在我国制造业工资水平依然存在上升空间的情况下,随着工资水平的上升,在我国制造业出口总值中占据较大比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竞争力迅速减弱,而高科技产业的出口竞争力不降反升。
在第4章中,本文选取出口竞争力的相关指标对制造业工资水平、原材料动力成本、人民币汇率等影响因素进行计量检验。结果证明,在对制造业整体及各产业出口竞争力指标的各项回归中,工资水平的系数均为正,并且该系数在高科技产业出口竞争力中大大高于其他制造产业。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最后得出了研究的基本结论,并对如何看待工资水平与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关系以及在工资水平上升过程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供建议。
本文的创新点为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全面细致的阐述了工资水平变化对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填补了相关文献研究的不足。同时,本文参考其他文献建立了以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相关指标为因变量,工资水平、原材料动力成本和人民币汇率为自变量的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对工资水平变化影响出口竞争力的方向和程度进行了计量检验。然而,限于笔者的研究水平,本论文对主题的理论分析部分的研究依然不够深入,出口竞争力的测度指标选择也不够全面。在模型自变量的选择上,本文只是选取了上述三个理论上的主要影响因素,事实上,出口竞争力是一个广泛的概念,还有许多其他的宏观因素对其都会产生影响。另外,在数据的选择上,本文的选取还不够细致,有待更多学者的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