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整个欧洲,农奴制作为一种超经济的剥削制度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不可改变的历史事实。但是,由于历史过程中内外条件的差异,俄国的农奴制表现出其特别之处:开始与结束之晚。而这个特点又与俄国的国家结构密切相关:在俄国农奴制的起源、演变与结束历史进程中,国家、社会、等级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与此同时,农奴制的演化也对俄国政治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形成提供动力,绝对主义君主制与农奴制成为俄国政治社会有机体的两个面相。因此,农奴制的问题存在于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存在于其与社会等级或阶层的相互关系中。写作本文,作者也正是通过对二者相互关系的考察来对俄国农奴制进行解读的。在本文中,作者以俄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为视角,力图在俄国历史中探寻俄国农奴制的奠定、产生、嬗变及终结,剖析农奴的解放及农奴解放运动之局限,并进一步指明后农奴解放实际上是一个“不断重复着的”俄国模式。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研究思路如下:引言部分引出论题,说明农奴问题对俄国道路的重要性,表明作者写作意图。第一部分着力厘清俄罗斯绝对主义国家之奠定与农奴制之开端的关系。首先,地理、国际政治体系、政治结构、君主与贵族,所有因素促使俄罗斯绝对主义国家的形成。其次,绝对主义国家之奠定的过程贯穿着一个主线,即农民的农奴化过程。第二部分延续第一部分的历史主线,阐述农奴制在专制下的嬗变与危机。首先,彼得大帝改革奠定的俄罗斯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与农奴们的命运密切相关。其次,君主与贵族合作的社会结构模式与农奴命运紧密相关。第三,农奴制度在专制制度下的演化及俄罗斯在解决农奴问题上的尝试。第三部分仍是将农奴解放以及后农奴解放时代的形势放在历史中考察。解放农奴运动是通过颁布一系列赋予农奴以人身自由、通过协商与赎买土地以成为自由民的法令进行的,但这种解放运动由于俄国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及改革纲领本身并没有取得其成效。在之后的后农奴解放时代,改革的结果仍然是被“不断重复着的”俄国模式所包裹。结语部分试图通过论文所考察进行两点推测,并重申论文之主题:俄国农奴制存在的特殊性及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