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各试点地区从现实条件出发对长期护理保险进行了有益探索。目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存在两种模式,即社会保险模式与商业保险模式。从各地出台的政策文件内容上看,各试点地区的长期护理保险方案在覆盖范围、保障对象、失能评定、资金筹集、待遇支付、经办服务等方面存在着不少差异。试点阶段,社会保险型长期护理保险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如多数试点地区覆盖范围暂未涉及城乡居民、失能评定标准不统一且不全面、资金筹集过度依赖医疗保险基金、保障范围与待遇水平有限、专业护理服务供给与实际需求相脱节等。海淀区的失能护理互助保险在覆盖范围、保障对象、资金筹集、待遇支付、经办服务方面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但在参保积极性、部门协调、失能评定与服务标准设定等方面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此外,本文还结合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与路径依赖理论,对美国、德国、日本这三个典型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背景、架构设计、发展困境与改革措施进行了分析、比较,总结出了各国制度的内在特点与变迁规律。就如何设计出符合中国特色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这一问题,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与改革中的经验或教训其实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比如,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设计与模式选择要尊重社会福利制度变迁的背景与特点,筹资水平与待遇标准的确定要坚持精算平衡原则,服务供给主体与服务形式要体现多元化特征。最后,考虑到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本文对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模式选择与制度设计提出了一些看法与建议,比如基本长期护理保险应采用社会保险模式、补充长期护理保险可发展商业保险模式、覆盖范围应逐步扩大至城乡居民、失能评定标准应科学全面且实现全国统一、保障范围应同时包括失智人员与中度失能人员、资金筹集应采用多元筹资模式、待遇支付范围和支付方式应进一步规范、经办服务应多采取委托经办形式、完善各部门间的利益协调机制与信息沟通机制、推进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等,以期加快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顶层设计,解决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