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重金属污染的日益加剧,其对人类与动植物造成了巨大的危害。铬作为环境中常见的重金属,其危害性较强。铬在土壤的存在形式主要为Cr(III)与Cr(VI),其中Cr(III)毒性较小,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较差,而Cr(VI)的毒性较大,其可通过食物链进入到动植物体内,在环境中的生物降解性较差,并且具有一定的致癌能力。六价铬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较强,其容易通过包气带进入到地下环境中。因此,研究土壤对六价铬的吸附性,并对其进入地下水的风险进行评估,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pH,有机质,铁铝氧化物,六价铬浓度,介质粒径对六价铬吸附的影响。通过动力学与热力学分析,对土壤吸附六价铬的特性进行了研究,阐明了土壤对六价铬的吸附机理。并利用多元回归分析研究了六价铬分配系数(Kd)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六价铬污染地下水的风险评估模型并进行风险评价。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主要有:(1)不同铁氧化物(针铁矿、赤铁矿、水铁矿和磁铁矿)、氧化铝和腐殖酸均可对六价铬的吸附产生影响,且影响规律相似,即均随着pH的升高,各自吸附六价铬的能力降低。通过测定各自的电荷零点(PZC)后,发现在2<pH<PZC时,能够吸附六价铬,而当pH>PZC时,基本不吸附六价铬。说明当2<pH<PZC时,土壤中上述物质含量越高,六价铬污染地下水的风险就越低;实验研究了不同pH、初始六价铬浓度和介质粒径对土壤吸附六价铬的影响,发现当2<pH<8时,随pH增加土壤吸附六价铬的能力降低,六价铬污染地下水的风险增强。初始六价铬浓度在10~100mg/L时,土壤对六价铬的吸附量随六价铬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当六价铬浓度大于100mg/L时,随六价铬初始浓度的增大,土壤对六价铬的吸附量不再增加,说明随六价铬浓度的升高,可能会增加其对地下水污染的风险。随介质粒径的增大,其对六价铬的吸附能力减弱,导致六价铬污染地下水的风险升高;通过动力学与热力学分析了土壤对六价铬的吸附特性。由动力学分析结果可知,土壤对六价铬的吸附满足拟二级动力学方程,说明六价铬吸附未达到平衡时,其Kd较小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较高。由热力学分析结果可知,土壤对六价铬的吸附能够自发进行(△G0<0),且为吸热反应(△H0>0),即温度升高,土壤对六价铬的吸附能力增加,六价铬污染地下水的风险降低;本文阐述了土壤吸附六价铬阴离子的两种机制,即专性吸附与非专性吸附,最终实验确定了土壤对六价铬的吸附主要为专性吸附(化学吸附),当六价铬存在形态为HCrO4-时,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低。(2)利用SPSS软件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pH、六价铬浓度、土壤有机质含量、氧化铁含量、氧化铝含量、粘粒含量为自变量,六价铬分配系数(Kd)为因变量,进行回归拟合后得到的回归方程为Kd=2.082+0.007C-0.204pH,R2=0.927,说明六价铬的吸附分配系数主要与六价铬浓度和pH条件有关。建立了六价铬对地下水污染风险的评估模型并进行风险评价,将六价铬对地下水的污染分为从轻微到极强的五种不同风险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