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实验的第一阶段通过利用爆炸冲击波与铁屑碎片结合,建立了一种与实际情况接近、操作简单、质控标准化、稳定性高、可重复性好的兔脑爆炸弹片伤模型,并观察实验兔的伤情变化。实验的第二、三阶段通过利用第一阶段建立的简易兔脑爆炸弹片伤模型的方法制作动物模型,并分别观察及探讨了迷走神经电刺激对脑爆炸弹片伤后脑组织病理、水肿变化的影响,以及对脑及全身炎症反应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调节作用。方法:实验的第一阶段选取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成预实验组(4只)、空白对照组(4只)、假手术组(6只)、爆炸弹片伤组(10只),采用自行设计的爆炸装置,爆炸经过开颅处理后的兔脑右侧顶叶皮质。观测伤后兔生命体征、头颅CT表现、脑组织病理。通过对简易兔脑爆炸弹片伤模型质控性、稳定性高和可重复性的研究,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实验进入第二、三阶段。在实验的第二阶段中,选取另外24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6只)、爆炸弹片伤组(10只)和爆炸弹片伤+迷走神经刺激组(8只),爆炸弹片伤组和爆炸弹片伤+迷走神经刺激组按照以上方法建立兔脑爆炸弹片伤模型,爆炸弹片伤+迷走神经刺激组爆炸伤后接受右侧颈迷走神经电刺激(10V,5HZ,5ms,20min)。对各组实验兔进行血清.(伤后6h)和脑组织匀浆(伤后24h)TNF-a、IL-1β和IL-10浓度检测及脑组织含水量测定,并观察伤后24h实验兔脑组织病理变化。在实验的第三阶段中,另选32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8只)、爆炸伤组(12只)和爆炸弹片伤+迷走神经刺激组(12只),爆炸伤组和爆炸弹片伤+迷走神经刺激组制作兔脑爆炸伤模型,爆炸弹片伤+迷走神经刺激组爆炸伤后接受右侧颈迷走神经电刺激(10V,5HZ,5ms,20min)。对各组兔进行血清(伤后8h及24h)和脑脊液(伤后24h) TNF-a和IL-10浓度检测及脑组织含水量测定,并记录各组实验兔伤前、伤后6h-8h和22h-24h三个时间长度为2h的长城心电图。结果:实验兔脑爆炸弹片伤后头颅CT检查可见明显的脑挫伤、脑出血,并有颅内积气和铁屑残留等开放性颅脑损伤的表现;脑组织切片呈现神经元变性坏死、脑组织水肿、出血等病理改变。在脑爆炸伤早期(伤后6h-8h),爆炸弹片伤组兔血清和脑内促炎因子TNF-a和IL-1p浓度及脑组织含水量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和迷走神经刺激组(P<0.01),而抗炎因子IL-10浓度介于假手术组和迷走神经刺激组之间(P<0.05)。在脑爆炸伤后期(24h),爆炸弹片伤组兔血清和脑内促炎因子TNF-a浓度及脑组织含水量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和迷走神经刺激组(P<0.05),抗炎因子IL-10浓度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和迷走神经刺激组(P<0.05);而假手术组与迷走神经刺激组之间抗炎因子IL-10浓度差异不明显(P>0.10)。与假手术组相比,在脑爆炸弹片伤早期,爆炸弹片伤组和爆炸弹片伤+迷走神经刺激组反映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平衡的指标低频/高频(LF/HF)比值显著升高(P<0.01);在脑爆炸弹片伤后期,爆炸弹片伤组LF/HF比值明显降低(P=0.01),而爆炸弹片伤+迷走神经刺激组无显著变化(P=0.320)。结论:本实验建立的兔脑爆炸弹片伤模型符合颅脑爆炸伤模型的影像学和病理学等特点,并且简便易行、质控标准,可应用于基层颅脑爆炸伤的基础研究。迷走神经电刺激可以减轻脑爆炸弹片伤兔脑组织水肿程度,降低血清及脑组织内TNF-a和IL-1β的浓度,升高IL-10的浓度,改善脑内及全身炎症反应程度从而发挥对脑爆炸弹片伤兔的脑保护作用。迷走神经电刺激可以改善和调控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平衡,调节呼吸循环系统功能,发挥促进脑爆炸弹片伤兔良好预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