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对教师的研究已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的焦点。教师作为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其身份正在经历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的转变。多年来,人们为教师赋予了“园丁”、“春蚕”、“蜡烛”等美称,给教师戴上了“工程师”、“开荒者”、“领路人”等理想化的桂冠,这种来自社会的过高期望一方面彰显出教师职业使命的神圣,另一方面也无形之间给教师套上了一副枷锁。媒体上频繁出现的有关教师的负面报道也在一点一滴地抹杀着教师在公众心目中那美好而崇高的形象。教师的定位太高,几乎抽象为一种“圣人”,过高的期望,使教师成了事业与生活的两面人,社会压力、心理压力一块袭来,教师被夹在社会和媒体的压力与指责之间。在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日益受到现代教育挑战的情况下,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表、知识的权威、道德的化身、教育者等身份受到了广泛质疑,教师的角色与地位悄然地发生了改变。本研究站在伦理学的视角,从理论研究和现实需要出发,揭示我国教师身份存在的危机,并挖掘危机存在的原因,设想通过对制度化教师身份的沿革和人们观念中教师身份的真实状况的对比分析,进而对重塑一种合乎伦理的教师身份的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本论文能为我国教师身份的归属问题提供借鉴,从而更全面的认清教师职业及其身份,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发展,为顺利地完成“园丁工程”作有益的探索。为了清晰以上问题,本论文拟分为五个部分加以展开,其具体思路如下:第一部分,绪论。本部分从理论研究和现实需要出发,揭示我国教师身份的危机问题,随后又指出已有文献所存在的问题,并说明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及研究的方法工具。第二部分,教师身份的类型。本部分对我国教师身份的类型进行了理论阐述,对比分析了制度化教师身份和人们观念中教师身份的真实状况。第三部分,教师身份危机的表现。结合已有研究文献,全面把握当前我国教师身份存在的危机。主要表现为:教师身份泛化;传统教师身份遭遇的危机和媒体教师形象的异化。第四部分,教师身份危机的原因分析。从制度层面、传统文化方面和教师自身三个方面进行分别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第五部分,重塑合乎伦理的教师身份。为了尝试探索一种合乎伦理的教师身份的策略,本部分从教师的经济地位、教师的自主权利和教师的人性尊重三个方面进行了展现和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