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二元社会结构。这种城乡二元对立的实质就是现代与传统并存于一个社会之中而产生的现代性和传统性的分裂。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及农村中学教育必然会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这已经成为其难以抗拒的历史命运。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社会结构产生强烈的变化,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二元结构。这种状况亟待消解,并已经给农村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当前中国的农村中学教育在社会结构中发生了功能上的转变,它已经不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教育机构,而且成为农村人口改变身份进入城市的一道桥梁。 本文以此作为研究视角,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详细分析了农村中学教育的现存困境与这种功能性转变之间的联系。在充分考虑了地区及个案本身代表性的基础上,安徽省天长市关塘中学成为本次研究的个案。文章介绍了关塘中学自1958年建校以来所经历的中国农村中学教育的多次历史变迁,包括1958年的教育革命、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对农村中学教育的影响、1976年至80年代中期农村中学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80年代中期开始的农村中学改制大潮等等。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关塘中学在当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如高考升学率带来的压力、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教育经费不足导致“负债办学”等等。这些问题不仅是某一所学校所面临的困境,更代表了目前中国农村中学教育的普遍现象。通过分析这些问题背后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文章认为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是目前农村中学教育在发展的道路上困难重重的根本原因。这种扭曲的社会结构并进而导致农村中学教育发生功能上的转变,成为农村学子改变身份、进入城市的桥梁。 本次写作的目的和价值在于以二元社会结构所带来的压力为出发点,以期能进一步了解农村中学教育的现存问题和本质原因,并对农村中学教育未来的发展做出一点或许是有意义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