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广东省在优质常规稻的选育上成效显著,先后育成并审定通过了一大批优质高产的新品种。由于水稻品种类型的多样性和表现的复杂性,如何科学、合理和准确地评价品种的优良种性是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对筛选出优良品种及时应用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11-2015年广东省常规水稻品种区域试验数据,对参试品种产量、品质和抗性等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本论文结论如下:1.2011-2015年早季,有29.42%参试品种较对照种产量增幅达显著水平以上,有24.71%参试品种较对照种产量减幅达显著水平以上;晚季有39%参试品种较对照种产量增幅达显著水平以上,有19%参试品种较对照种产量减幅达显著水平以上。早晚季产量结果表明:部分参试品种的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高于对照种,可能是其增产幅度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的原因;而部分参试品种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低于对照种,导致其减产幅度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效果。晚季增产达显著以上的品种百分比高于早季,晚季减产达显著以上的品种百分比低于早季。早晚季部分对照种都存在设置不合理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区试对照种有利于促进我省常规稻育种的良性发展。2.早季达到国家或省级标准的参试品种占全部品种的9.60%,精米率未达标的占不达标总数的72.57%,直链淀粉含量未达标的占不达标总数的74.34%。较低的整精米率和超标的直链淀粉含量可能是早季参试品种米质不达标的主要原因。晚季达到国家或省级标准的参试品种占全部品种的78.69%,直链淀粉含量未达标的占未达标总数的91.43%。晚季参试品种米质不达标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直链淀粉含量未达标。此外,早季参试品种中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未达标的品种多于晚季,而就直链淀粉含量而言,早季低于国家和省级标准的品种却多于晚季的参试品种。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早晚季参试品种不同,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早、晚季气候条件的不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我省稻米品质不合格的主要指标是直链淀粉含量和整精米率不达标。因此,在以后的水稻品种改良中直链淀粉含量和整精米率是稻米品质改良中需关注的重点。3.分析2011-2115年已通过广东省审定的149个品种的稻瘟病抗性,结果发现抗级以上的品种所占比例为57%,表明近年来我省各育种单位越来越重视稻瘟病抗性育种和抗稻瘟病种质资源的利用。从稻瘟病的抗性来源分析,28占和青六矮1号是2个主要的稻瘟病抗源亲本,其衍生出的常规稻新品种高达42个,占抗稻瘟病品种的77.78%,成为广东省常规水稻抗稻瘟病育种的两大抗源。通过抗品种的抗源分析,说明选择合适的抗源亲本对培育抗稻瘟病的新品种十分重要。4.2011-2015年早季丰产性与稳产性结果表明黄广油占、南丰占、黄丝丰占等品种的丰产稳产性较好,多数品种高产但不稳产;晚季结果表明黄广华占1号、黄软秀占、新源占等品种的丰产稳产性较好,同样有多数品种高产但不稳产。不论是早季区试品种还是晚季区试品种,仅少数品种既体现出较高的丰产性、又具备较好的稳产性,多数品种虽丰产性好、但并不具备较好的稳产性。说明这些品种在不同试验点的表现出较大的产量差异水平,品种的适应性有待提高。5.2011-2015年审定的常规稻新品种在我省推广种植面积较大的有4个,分别为黄广油占、五山丰占、合丰丝苗、粤禾丝苗。其能够大面积推广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均较好,抗倒伏性和耐寒性较强,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能力也较强。此外,各品种的日产量也相对较高,分别是3.63 Kg、3.35-3.45 Kg、3.31-3.66Kg和3.97-4.17 Kg。其中粤禾丝苗由于株型好和米质达到了国家和省级2等标准,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因此粤禾丝苗较其他品种在广东的推广面积增速较快,2017年种植面积达22.4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