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梦”一词最早出现在1276年郑思肖的诗句“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中,近代通过文化作品进入人们视野,2003年被郑必坚教授用来反驳“中国威胁论”代表中国发展的和平性,自此便进入了学术界。之后在吴建明同志组织下连续召开了三届以“中国梦与和谐世界”为主旨的研讨会,会上学者们提出了许多自己对中国梦的看法,其中主流的观点是中国梦为和谐发展和文明复兴。2012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也提出了自己对中国梦的见解,并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来概括其内涵,指出当前两个阶段目标——2020年的全面小康(中等发达)和2050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迈入发达国家)一定能实现。习近平同志的讲话,不仅高度概括统一了中国梦的含义,也将其与国家发展规划联系在一起,之后以更多的学者就其内涵、特征等进行了定性分析。本文以此为基础,尝试对中国梦现阶段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量化。基于学者对中国梦和其两个阶段目标的研究,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经济、社会、民生、环境和国际影响力五个方面的四级评价指标体系,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思想指导,采用理论和统计分析结合的方法完善了体系中目标的设定。之后采用综合评价分析法对我国1990年到2011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1)1990年到2011年中国梦的总体指标几乎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其增长率受政府政策、自然灾害、金融危机、基础工程建设和技术进步的影响较大;(2)2011年对2020年目标的总体实现程度为81.77%,按照历史经验数据规律,更可能在2018年提前完成目标的结论;(3)除二级指标除影响力方面的指标波动较大外,其余四个方面均为增长趋势,环境和民生方面指标随时间的增长趋势接近直线,而经济和社会的增长趋势为三次曲线;(4)“四化”建设的同步性虽然在增长,但农业现代化与其他三化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根据分析结果,文章针对很可能影响中国梦2020年目标实现的几个方面,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收入分配、提高农业现代化、保障社会稳定、促进教育公平、增加军事信息化支出等方面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