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局部NK细胞免疫功能障碍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lev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不明,临床治疗棘手.免疫功能受损以致不能清除逆流经血碎片和/或远处播散的子宫内膜细胞是病变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患者NK细胞细胞毒活性明显下降已经得到证实. 近十年来,人们发现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受其表面受体调节.NK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和抑制性受体之间的动态平衡调控着 NK 细胞的活性,且病理状态下 NK细胞活化性受体起主导作用.天然细胞毒受体 (natural cytotoxicity receptor,NCR) 和NKG2D是与NK细胞激活有关的主要受体。NCR成员包括NKp46、NKp44和NKp30,是NK细胞表达的特异性受体.NKG2D在人类表达于几乎所有:NK细胞、γδT细胞和未受刺激的外周血CD8<+>T细胞,是NK细胞中最具特征性的受体之一,主要在病理状态下发挥作用.NK细胞必需通过表面受体与潜在靶细胞表面配体之间的相互识别才能调控杀伤活性.MICA/MICB和ULBP分子(ULBP-1、2、3、4)是现今已经发现的人类NKG2D的配体,而NCR配体目前尚不明了.最近的研究发现,成熟树突状细胞(DCs)也是免疫反应早期NK细胞强有力的激活剂.随后的研究认为,DCs/NK细胞的相互作用是双向而复杂的,成熟DCs可促进NK细胞活化,NK细胞则不仅直接促进DCs成熟,还可杀伤未成熟DCs("DC editing"),其作用与NK细胞活化性受体及其配体的表达也有关.DCs/NK细胞的相互作用是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之间的桥梁,NK-DC 相互作用(NK-DC cross-talk)及其继发的免疫反应已成为当今免疫学的研究热点. 鉴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NK细胞功能缺陷机制不明,以往研究多以对NK细胞敏感的K562作为靶细胞,患者NK细胞活化性受体以及患者在位、异位子宫内膜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的配体研究目前均无报道,DCs/NK细胞相互作用在本病基础和临床研究上亦均未见报道,我们首次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如下: 1.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和6例单纯卵巢囊肿或卵巢畸胎瘤者NK细胞杀伤活性发现:①病例组腹腔液NK细胞对在位子宫内膜细胞的杀伤活性比对照组明显降低(31.68±1.83 vs.21.35±1.91,P<0.01);②病例组中外周血、腹腔液NK细胞对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的杀伤活性均比在位子宫内膜细胞显著降低(56.10±2.22 vs.29.54±3.20;65.28±2.74 vs.31.68±1.83,P<0.01);③病例组中腹腔液NK细胞对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的杀伤比外周血明显降低(65.28±2.74 vs.56.10±2.22,P<0.05).用ELISA法检测IFN-γ的分泌水平则发现,病例组外周血、腹腔液NK细胞与自身在位子宫内膜细胞共培养后的IFN-γ的分泌水平比对照组明显下降(13.05±2.37 vs.26.09±2.37;11.86±3.56 vs.30.84±4.74,P<0.05). 2.对20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和13例单纯卵巢囊肿或卵巢畸胎瘤者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腹腔液NK细胞表面NCR表达,结果发现,病例组腹腔液CD56<+>/CD56<+>CDl6<+>NK细胞表面NKp30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1.77±0.86 vs.6.21±2.18,P<0.05),而外周血NKp30表达和NK细胞表面NKp46表达无显著差异,NKp44在所有NK细胞表面均无表达. 3.流式细胞术检测上述病例NKG2D表达发现,CD56<+>/CDl6<+>NK细胞上NKG2D的表达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CD56/CDl6淋巴细胞上亦NKG2D表达,且显著高于CD56<+>/CDl6<+>NK细胞上的表达(P<0.01).采用realtime 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同时研究NKG2D配体表达(异位子宫内膜27例,患者在位子宫内膜14例、正常对照15例),结果发现,MICA/MICB和ULBP-1、2、3、4的mRNA表达三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患者在位子宫内膜细胞ULBP-2蛋白表达比正常在位子宫内膜细胞和异位子宫内膜细胞显著降低(P<0.05),异位子宫内膜细胞UIBP-3蛋白表达比在位子宫内膜细胞显著降低(P<0.05). 4.本研究分析5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外周血、腹腔液NK细胞与健康育龄期妇女外周血来源成熟DCs共培养前后NK细胞的活性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杀伤活性显示,外周血NK细胞对异位子宫内膜细胞以及腹腔液NK细胞对患者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的杀伤活性经成熟DCs作用后均比无成熟DCs作用显著升高(P<0.01),而ELISA法测定IFN-γ分泌水平显示,患者外周血、腹腔液NK细胞对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的作用经成熟DCs作用后显著升高(P<0.05)。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外周血、腹腔液NK细胞对患者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的杀伤活性是降低的,以腹腔液NK细胞对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的杀伤活性下降更为明显,其功能缺陷原因之一为盆腔局部CD56<+>/CD56<+>CD16<+>NK细胞表面NKp30表达下降.虽然NKG2D在NK细胞表面表达未见明显异常,且靶细胞表面的:NKG2D配体mRNA表达相似,但患者UL/BP-2和ULBP-3的mRNA表达与细胞表面蛋白表达并不完全一致,患者在位/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可因ULBP-2、3表达下降而逃逸免疫监视,而异位子宫内膜细胞表面ULBP-2蛋白表达比患者在位子宫内膜细胞显著增加可能与由此造成的自身免疫反应也有关.源自健康者的成熟DCs可增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尤其是在盆腔局部对自体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的作用更显著。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主要由盆腔局部免疫功能改变引起,NK细胞功能缺陷在疾病发生发展机制上是因是果尚难论证,NK细胞活性由本身因素引起还是靶细胞因素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上述疾病免疫发病机制的阐述,本研究试图为其免疫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其他文献
本文对心肌营养素-1和脑钠尿肽在心脏外科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将15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分别于体外循环开始和结束时,取右心耳心肌组织活检,RT-PCR法测定CT-1与BNP mR
目的:从蛋白和mRNA水平研究中心体相关蛋白CDK5RAP2在正常乳腺上皮、癌前病变(包括重度不典型导管上皮增生/外周型乳头状瘤病伴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