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文献为基础,以考据学、阐释学、功能学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以文本研究为突破点、故事研究为重点、同时兼顾艺术特色,对《百喻经》展开多方面的研究。首先,文本研究。由于梵文本《百喻经》已缺失,故造成该经原文本的成书时间不得而知,传译情况不详,分卷不清等问题。本文拟对上述问题逐一研究:一、通过汉译《百喻经》内容的考察,可推知原文本《百喻经》大约成书于公元400年至450年之间,具体时间不详。二、通过对《笑林》所收录两则故事的全面分析,进而论证出与现存汉译本《百喻经》相类似的某些故事,至少在魏晋时期已通过口头传入中土。并且至少在东晋时期已被书写辑录、形成一些零星的残本,同时被僧人选入佛经中。三、汉译《百喻经》的翻译时间包括开始翻译和完成翻译两个方面,经考证可知,该经的翻译历时一年多,在永明九年(公元491)间开始翻译、至永明十年(公元492)后半年内译出,并且它的翻译活动可能是在官方的要求和帮助下进行的。四、通过对汉译《百喻经》分卷流变的梳理,考证出该书的最初风貌为十卷、含一百则故事。其次,故事研究。阐释《百喻经》与中印民间文学的天然联系,研究思路可图示为:探究故事源头(古印度民间故事)→被收录于《修多罗十二部经》→被辑录于《百喻经》→传至中土→影响中土文学→在中土民间传播→影响中土民间故事。经研究可知,《百喻经》所载的某些故事采自古印度民间所广为流传的愚人故事。同时阐释《百喻经》的传播与影响,勾勒出其在中土和朝鲜的传播痕迹,重点阐述它对中土尤其是朝鲜民间故事的影响。最后,艺术特色研究。此板块包含三方面的工作:一、讲说方式。譬喻为汉译《百喻经》主要的讲说方式,本文于此对譬喻予以释义、分类、阐释其功能,同时重点解读其譬喻的艺术特色及揭示其形成的缘由。经研究可知,譬喻共有两种类型,具有化抽象为形象可感之功效。汉译《百喻经》之所以采用譬喻的手法是对古印度文学善用譬喻传统的继承,同时与佛祖注重宣扬佛理的技巧有关。二、句式研究。经检阅汉译《百喻经》可知,它含有大量的四言句式。此由内外两种因素造成的:四字格具有便于佛经记诵、书写的特点;四言句式在中土悠久的历史为求那毗地提供了借鉴;受当时四六骈文的影响。三、语体研究。重点论述汉译《百喻经》的三个语体特征:非文言非口语、含有大量的外来词、被动句式以及复音词,同时阐述了上述语式形成的缘由。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汉译《百喻经》杂糅的语言风格,并指出此风格形成的缘由:保持佛经本身的特色;佛陀的语言政策;受众群体自身的特点,上层贵族和普通民众的欣赏口味不同,因而对它的语言提出了不同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