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电泳是微流控系统中实现粒子操控的最关键技术之一,它可以有效实现微纳米粒子的精确定位、分离、富集、捕捉与输送等。在有关介电泳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中,其速度的计算与测量仍是一个瓶颈问题,如何合理分析并利用速度的影响参数,提高介电泳的操控效率,对于微流控中粒子的精确操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介电泳驱动球形粒子的运动特性为主要内容,分析了介电泳的作用机理,推导球形粒子介电泳速度公式,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结构中▽|E|~2的分布是影响速度分布的主要因素的结论。因此,对其流道结构展开了仿真及实验研究,得到粒子速度分布较均匀的流道结构。首先在对目前常用的粒子操纵方法及介电泳速度研究现状进行概述的基础上,揭示了交流电场中介电泳现象产生的机理,推导了介电泳力公式。以聚苯乙烯微球为例,分析球形粒子在介电泳驱动下的受力情况,推导其速度公式,分析其影响因素,给出介电泳速度随溶液电导率、相对介电常数、电压及频率等参数的变化曲线,并得出芯片结构中▽|E|~2的分布是影响粒子速度分布的最主要因素的结论,为后续仿真及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在基本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介电泳的三维静电场仿真模型,设定相应的边界条件,针对目前常用的几种电极结构进行仿真,得到其▽|E|_H~2及速度场分布规律。并以此为依据,以星型电极为基础设计了多种流道结构,进行介电泳速度仿真,得到较为理想的粒子速度控制流道结构。分析了介电泳速度的评价因素,给出速度与电场电压的变化曲线。为验证理论分析及仿真研究的正确性,设计并加工了以双曲线电极为基础的有流道结构和无流道结构的微流控芯片,并进行了介电泳对比实验研究。利用显微镜观察不同参数条件下的介电泳现象,并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法测量计算其速度值。通过对实验现象及数据的分析,得到两种结构中介电泳现象的差别以及粒子速度与相关参数的关系曲线。结果表明,本文中的介电泳实验现象与理论及仿真研究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验证了所设计流道结构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