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农村劳动力流动都是必经的历史之路。中国要实现现代化也必须让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流动,进而推进农村、农业社会向城市、工业社会的转变。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教育密切相关,我国农村劳动力之所以能大量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因为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具有正外部性作用:一方面通过农村教育可以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增强了劳动技能和谋生能力,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劳动力输入地区经济的发展,加速市场配置资源机制的形成。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低,加之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盲目性,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带来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许多不便,即负外部性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教育投资主体与收益主体不对称;农村教育发展与劳动力结构需求不一致;受教育程度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流动和阶层流动;流动儿童教育需求与教育机会不相适应等。所有这些都严重背离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要求,难以适应现代产业的发展和升级,更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整体提高。鉴于此,为了解决农村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外部性问题,实现农村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外部性影响内在化,促进农村教育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和谐发展,有必要推进农村教育转型,建立“奖偿并进”的教育投资激励机制;实行农村教育和农村经济“阶段发展”战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城乡教师流动机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同时,政府应调整相关的配套政策,围绕农村教育与农村劳动力流动不相适应的问题,建立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为农民工子女教育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确保农村人口在城市就业、生存和发展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