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以16名普通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研究对象进行8周高强度间歇跑台训练前后足底压力特征进行测试分析,探讨8周高强度间歇跑台训练对行走和跑步两种状态下足底压力的影响,以期对运动促进健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采用实验法,把研究对象分为运动干预组(8名)与对照组(8名),运动干预组完成8周高强度间歇训练。对照组维持日常生活习惯,实验期间不做针对性运动训练或大强度体育锻炼。实验前后对运动干预组和对照组行走状态下和跑步状态下足底压力指标进行测试,指标包括:压强峰力值、相对压强峰力值、达峰力值时间、负荷率、冲量及相对冲量,并使用spss21.0中文版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讨论8周高强度间歇跑台训练对女大学生行走和跑步状态下足底各区域压力分布变化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1)行走状态下,实验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压强峰力值和相对峰力值大小的分布区域没有明显变化,较大峰力值区域为第2、第3、第5跖骨及足跟,干预组实验后峰力值小于实验前,其中右脚第2-5趾骨压强峰力值显著下降(P<0.05);跑步状态下,实验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压强峰力值和相对峰力值的分布区域也没有明显变化,分布较大的区域为第2、第3跖骨和足跟,干预组实验后峰力值小于实验前。(2)行走和跑步状态下,对照组各区域达峰力值时间无明显变化,干预组达峰力值时间整体呈下降趋势,行走和跑步状态下达峰力值时间分布均表现为足跟<足弓<跖骨<趾骨。(3)行走状态下,实验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冲量大小的分布均无明显变化,冲量和相对冲量分布较大的区域为第2、第3跖骨和足跟,干预组实验后冲量小于实验前,其中右脚第2-5趾骨和足跟内侧显著下降(P<0.05);跑步状态下,实验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冲量大小的分布也无明显变化,冲量分布较大的区域为第2、第3跖骨,干预组实验后冲量小于实验前,其中在足弓、足跟部位下降明显。(4)行走和跑步状态下负荷率大小的分布均无明显变化,较大的区域均为足跟,行走状态下干预组实验后足跟内侧负荷率减小,足跟外侧则增大;实验后跑步状态下足跟区域负荷率均小于实验前。研究结论:(1)女大学生在行走和跑步状态下足底压力主要受力区域为第2、第3跖骨和足跟,达峰力值时间呈现足跟<足弓<跖骨<趾骨规律。(2)8周高强度间歇跑台训练对女大学生行走和跑步状态下足底压强峰力值、冲量、负荷率大小的分布区域没有显著影响,但可以降低足底各区域压强峰力值、冲量、负荷率,尤其是主要受力区域。(3)8周高强度间歇跑台训练对主要受力区域达峰力值时间有一定的影响,主要受力区域达峰力值时间有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