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入WTO后,我国农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而整体推进农业的发展和促进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大事。进入新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三农”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的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逐步把农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重大突破,而且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指导思想上的重大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提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产业化是广大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农业经营组织制度和经营机制的伟大创新,是农村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重大变革,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现实选择。实施农业产业化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及农业科技进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利于引导和帮助农民进入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克服农业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矛盾;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发展。总之,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将极大地加快农村社会的全面小康建设进程。
为了顺利实施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以及“工业反哺农业”战略,在公共财政的框架内,结合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实际,发挥财税政策的作用,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研究构建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的财税对策体系,正是顺应这一形势而做出的重要抉择。它的成功实践将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地方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因而,“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这个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论文涵盖了公共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等相关学科领域,包含了农业弱质理论、外部效应理论的科学内涵。本文通过对农业产业化内涵的界定及对财税政策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理论的分析,在借鉴国外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税政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如何运用财税政策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
全文共分五章,各章主要内容分述如下:
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本部分概括地介绍了研究我国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税政策的背景及意义,简要地综述了支持农业产业化相关财税政策研究现状,明确了论文的中心内容、研究思路,总结出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部分是理论分析。本部分在界定农业产业化的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产业化的特征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意义。并且从农业的弱质性和农业产业化存在的外部性出发,阐述财税政策的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是国外经验借鉴。本部分阐述了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农业财政投资、农业补贴和涉农税收三个方面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税政策。并从中借鉴其经验来进一步完善我国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税政策。
第四部分是现状分析。本部分从财政投资、农业补贴以及涉农税收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为了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已采取的财税政策及这些政策的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
第五部分政策建议。分别从财政投资、财政补贴、涉农税收以及改革和完善配套措施等四个方面提出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的建议。笔者提出,为了完善我国支持农业产业化的财税政策,必须加大农业投资力度、重视财政补贴政策的运用以及优化涉农税收环境。除此之外,还得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系统、改革和完善地方财政管理体制以及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等配套措施来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