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我国西北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额济纳荒漠绿洲,这一干旱极端干旱区最为敏感的区域,正日益受到破坏,而其中尤以胡杨为建群种组成的荒漠河岸林退化最为严重。今年来政府加大了对胡杨林保护和恢复的投入,但是由于没有系统的胡杨繁殖适应机制研究,投入难以得到有效的产出。本文试图从环境因子的角度分析荒漠地区胡杨繁殖适应机制,进一步提出胡杨林保护建议。水分和土壤二者都是植物定居和生长的最基本因素。本文首次研究了水分和土壤类型对胡杨有性繁殖的前两个连续阶段——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即研究9个交叉组合(3个水分梯度×3个土壤类型)的筛选结果。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水分含量的升高(即10%到20%),所有土壤基质上的种子都表现出高萌发率、高萌发速度(即萌发指数),同样,幼苗也表现出高存活率和更好的生长情况。此外,更高的土壤水含量能够保证种子提早萌发4-8个小时,即1-2个观察周期。横向比较土壤类型上的表现,种子和幼苗更适合于低盐和高营养的河岸土,河岸土使得种子萌发提早4个小时、更长的萌发高峰期,并保证了最高的幼苗生长状况。整体上,“20%×河岸土”的组合最有利于胡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而这正好与河岸胡杨有性繁殖现象——种子带——相符。最后,通过分析不稳定的河水补充和河岸状况,本文认为胡杨有性繁殖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洪水来汛时间和供应量与胡杨种子雨不符,因此提出应该对其进行适量的调整以创造更适合的、稳定的胡杨种子和幼苗生境。针对胡杨无性繁殖,本文分别从水分、盐分、土壤类型三大因素对根蘖萌发和生长的影响进行了单因素控制实验,同时辅以野外调查作为验证。结果表明:当水分含量达到一定值(即10%)时,胡杨根蘖即可萌发和生长,而15%水分含量为其最适条件;以电导率为测度的盐分实验表明中低盐分有利于根蘖的产生,而高盐(即1900-2100cm/ds)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沙土因质量轻、紧实度低,最有利于根蘖的萌发和生长,且显著高于林下土和河岸土条件下的根蘖萌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