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全球气候变暖的日益严重,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土壤有机碳则是影响大气CO2最大的碳源或者碳汇,它的变化将会对全球碳循环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及相应的环境变化。土壤有机碳变化受土地利用变化的强烈影响,而农业用地的增加是最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形式。湿地是全球的重要碳汇,其碳储量约占世界土壤有机碳总量的20%-25%,对全球碳平衡有着重要贡献。而湿地围垦则是人类对河口滩地普遍的干扰活动,由此引起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也是影响全球大气碳循环的主要因素。因此,探讨湿地围垦后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趋势,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其变化的影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长江口崇明东滩围垦后稻田、菜地和林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动态。1、河口滩地围垦利用38年以来,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使得土壤含水量显著下降,从而加剧了土壤有机沉积物质的矿化分解作用,引起0-40cm浅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减小且研究表明,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含量具有高度的相关性(R=0.944,P<0.001),呈现一致的消长趋势。但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其大小表现为:高潮滩≈稻田>菜地>林地。其中,围垦后稻田中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潮滩差异不大。2、从土地利用年限来看,围垦初期0-15年,土壤有机碳含量由于有机质矿化分解作用逐年加强而显著下降,释放COz;继而在围垦15-38年间,土壤中大量农作物残根、秸秆以及枯枝落叶等外源有机物质不断积累,土壤有机碳含量反而逐步上升,固定COz。3、河口湿地围垦初期,土壤有机质的大幅减少,不仅影响大气的碳循环,也会引起其重要物理性质的改变。如,土壤粘粒减少、容重增加,从而显著影响了土壤的肥力和适耕性。因此建议围垦初期的农业活动采用稻田耕作或者其他因地制宜的有效农业管理方式,在脱盐的同时减缓土壤有机碳含量损失,减少大气CO2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