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音乐般流淌的悲伤——从美学角度看爵士乐对托妮·莫里森的作品《爵士乐》的影响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hua5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籍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用她的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同的黑人历史。在她的小说中,没有对种族歧视血淋淋的斗争和抗议,没有极端的种族主义,当然也没有对黑人传统的完全摒弃或简单的传承。与此相反,莫里森对黑人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探讨解决种族问题的出路和黑人文化身份的建构。 莫里森的第六本小说《爵士乐》最初将场景设置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纽约哈莱姆区。这是“大迁徙”的时代,也是黑人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在众多艺术形式当中,音乐作为黑人传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极大的影响了黑人文学的创作。而作为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融合产物的爵士乐有其独特之处,因此被许多作家所青睐并应用到他们的作品当中。 托妮·莫里森巧妙运用了一些爵士乐的特点,例如即兴、重复、启应等,并把它们糅合到作品当中,从而使整部小说成为一部淌泄忧伤的音乐作品。此外,由于爵士乐出现并兴盛于过渡时期,它就成为了非裔美国人十九世纪末到二二十世纪初大迁徙时代生活变迁的象征。爵士乐从乡间曲调向城市音乐的转变也恰恰见证了黑人移民从南方农村到北方城市的迁移。再者,爵士乐明显的怀旧色彩也表现了黑人对南方生活的怀念与思恋。而且也正是这种抚慰心灵的音乐给了困惑、迷茫的黑人在城市中重塑自我的力量。在本论文中,笔者分析了爵士乐特点与莫里森小说的结合,同时探讨了就像乔和维奥莱特这样的黑人移民如何适应和融入“城市”,并最终在白人统治的社会中找回自我。 论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对美国重要作家托妮·莫里森以及她的作品《爵士乐》做了简要介绍,并阐明了本研究的目的。 论文第二部分分析了爵士乐作为象征手法的运用,包括爵士乐如何成为贯穿作品主线的要素和情感载体等。首先,作者分析了爵士乐特点在小说的结构、风格和视角中的运用。接着,说明了爵士乐如何成为角色与读者情绪的共同载体,包括文中主人公失恃之殇,以及作者对小说主人公寄予的同情之心。 第三部分集中诠释了作为过渡音乐的爵士乐对黑人移民重大影响以及在其重塑自我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这一部分又分成三小部分:一是黑人移民对城市的企盼。二是黑人移民的渴望与幻灭。三是黑人身份的重塑。 第四部分是结语,指出黑人的音乐与文学都见证了他们是如何历尽艰辛,从命运的奴仆转变为积极建设美好新生活的社会主人公。
其他文献
科举取士是隋唐以来最重要的遴才方式,它改变了汉魏以来选拔人才的标准,以统一的考试作为选士的规范,极大地激励了广大寒俊士子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随着科举影响的扩大及
学位
动趋式是指由趋向词充当补语的动补结构。语言学家们对这一结构的关注和讨论比较早,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动趋式的名词配置,很多学者多注重对现有句式的研究,而
学位
以辽河油田32-18块为例,探讨了应用测井和取心井资料及标点过程方法进行沉积微相三维建模,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相控物性建模的方法;研究了该区扇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的定量结构
汉语词汇双音化一直是汉语言研究的重要课题,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原因更是受到了普遍的关注,研究论著层出不穷。关于汉语词汇的双音化发生的原因,一直众说纷纭。其中,语音简化说、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