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漱溟是中国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的重要人物之一。由他主持的山东乡村建设,实质上是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一种探索,而且这一探索已被作为一种“新教育运动”载入中国教育史册。本文从教育的视角,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三个问题。 一、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第二章):以生命为本体,以社会为本位。前者指教育和个人的关系,强调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把对生命本体的培养放在首位,这是梁漱溟在融合孔子的人生哲学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后者指教育和社会的关系,强调教育的终极指向乃是社会这一“大生命”的和谐,这也是传统儒学一贯的思想。 二、通过分析邹平的教育机关(实际上也是行政机关)——乡学村学的教育目的、组织形式、课程设置和教学原则,说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特点(第三章)。其特点主要有:重视社会教育和成人教育;强调政教合一;注重人生行谊教育;提倡知识分子和农民相结合。研究发现,梁漱溟的教育思想不仅有适应社会、超越时代的一面,如提倡终身教育、注重道德教育等,还有与当时教育现代化相悖的一面,且其教育思想自身也有许多悖论。其中,梁漱溟政教合一的思想与教育的世俗化、理性化等教育现代化的趋势相左,而他强调用丹麦式的“非实用化的教育”代替当时的西式新教育又与现代教育实用化、专业化、科学化的趋势相悖;就梁漱溟教育思想本身来说,不仅其教育的组织形式与培养目标相互冲突,而且其君子式的人格理想也存在着内在矛盾。 三、本文选取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实验中颇具代表性的晓庄学校和定县平民教育实验,分别与邹平乡村建设中的教育实验作了简单的比较研究,希望在陶行知和晏阳初两位职业教育家的乡村教育思想的参照下,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 在这三个问题研究之前,本文首先对梁漱溟的基本思想做了简单的梳理(第一章),力图阐明梁漱溟为什么把乡村建设作为救国的唯一道路,并把教育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本文最后就中国现代“移植”与“内生”两种不同的乡村教育发展思路做了简单的讨论,并对如何构建当代农村教育新体系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