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er disc herniation)是由于腰椎间盘退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是引起患者腰腿痛的主要原因。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可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为三种类型,即中央型突出、后外侧型突出及椎间孔型突出;根据现代影像学检查,可将其分为膨出、突出、脱出和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大多可经保守治疗缓解,然而,仍约有10%-20%的患者经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不能有效的缓解疼痛。尤其是伴钙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这一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光指髓核或纤维环的钙化,还可累及到黄韧带、后纵韧带,压迫神经从而造成患者腰及相应节段所支配区域疼痛等症状。传统微创手术对此类患者效果欠佳,并且不宜行牵引及大的推拿,以免造成严重后果,加重病情。医学上传统观点认为这种钙化型椎间盘突出症需要做开窗手术,否则很难见效。但开窗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术后恢复时间长,术后常伴发腰椎不稳的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随着医疗设备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脊柱微创手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较传统的开窗手术相比,脊柱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目标直接、术后病人恢复迅速等优点。经皮椎间孔内镜TESSY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技术,应用广泛,可用于很多种不同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譬如突出型、脱出型、游离型等,纤维环、髓核、骨性椎管狭窄、椎间孔狭窄、黄韧带肥厚等。然而,目前该技术治疗伴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的研究非常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患者通过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术后(3 d、1个月、3个月、6个月)治疗效果来探讨该技术治疗伴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以便该技术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方法 自2014.2月至2014.9月,我科对伴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8例行经后外侧入路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手术治疗,对每个病人都通过电话的方式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术后随访,分别比较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 d、1个月、3个月、6个月的VAS、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最后一次电话随访评定患者的手术疗效时,应用改良的MacNab标准进行评定。结果本组48例患者,手术成功并获得随访,在48例患者中1例因术后未遵照医嘱严格卧床3 d,导致髓核再次脱出,遂再进行第2次手术,手术顺利;1例因同时患有终板炎,术后下肢放射性疼痛减轻,但仍感腰部疼痛较重,于术后第7日行椎间盘内注射三氧,手术顺利。其余患者手术均一次性顺利完成。48例患者手术后各时点与手术前相比,VAS评分、JOA评分均显著下降,Oswestry评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即刻、3d、1个月、3个月相比,VAS评分显著下降,JOA评分明显下降,Oswestry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即刻、3d、1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与术后即刻、3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椎间孔镜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且术后6月效果较好。末次随访应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21例(43.75%),良23例(47.91%),可4例(8.34%),差0例,优良率91.47%(44/48)。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治疗伴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创伤小、不良反应少,且术后6个月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