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高中学生地理学习策略的实验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16583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会学生学习是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关注学生发展,关注学生未来,就不得不关注“教会学生学习”。在中学优化学生的地理学习策略将为其地理知识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地理知识与生活和学生未来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必须不断学习,这就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以便在将来离开学校后也能坚持地理学习,因而要求中学的地理教学把“教会学生学习”作为教学的重要方面。优化地理学习策略,教会学生学习,从而提高其地理学业水平,是本研究的目的。本研究以学习策略理论为指导,使之与中学地理教学紧密结合,并在优化高中学生地理学习策略的途径、模式等方面也作了探索。在理论构想部分阐述了实验步骤及其确定的原由,并提出了优化地理学习策略的实施步骤示意图。实验的实施分为两个过程:学习情况调查和教育实验。教育实验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教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及元认知知识,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个人特点、学习任务特点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第二步,给学生提供灵活使用学习方法的机会和条件,以形成策略性学习的能力;第三步,加强培养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和自发地对所掌握的学习策略在使用中产生内在的调节和控制,即形成学习的调节与控制机制。实验的理论基础是学习策略理论,实验中,对高效记忆地理知识、地理学习中的组织策略、精加工策略、思维策略、以及元认知策略如何与地理课堂教学相结合,作了一些新的探索,这一点体现在本文第二章中。学习情况调查显示,高中学生地理学习策略的总体水平较低,体现在学习的自我管理、具体的学习方法以及考试技巧三个方面,因而需要加强学习策略的教学,体现了实验的必要性,也使实验更有针对性。实验中的学习策略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针对学习情况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而确定的。 教育实验的结果表明:1、通过元认知训练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策略水平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2、优化地理学习策略的教学对中等水平的学生帮助最大,差生成绩的提高不如中等生明显,分析认为原因是差生地理基础知识掌握的太少。预计,实验长期进行,差生弥补地理基础知识太少的缺陷以后,学习水平的提高也能明显休现。3、系统的学法指导与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会取得良好的效果。4、系统的学法指导效果明显优于依靠经验的学法指导。5、“优化学生地理学习策略”的影响会迁移至其它学科的学习中,能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尤其是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媒体已由传统的黑板、挂图、模型等发展到各种电化教学媒体如投影仪、幻灯机、广播、电影、
随着近年兴起的大文化观,许多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再次走入国民的视野,香文化及其相关生活美学也不例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参与香文化活动放慢生活脚步、舒缓内心的疲惫,一方面,过去越是充满未知,我们对古人的生活方式就越是充满好奇。近几年宫廷剧的大热现象,也侧面表明了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另一方面,人类对香气的喜好是一种本能,美好的气味可以改变人们的心情,提升人的心境,从而使得我们在生存、生活压力倍增的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采用双靶反应磁控共溅射法在Si(100)和载玻片衬底上制备了Al掺杂ZnO(ZAO)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原子力显微镜(AFM)、荧光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四探针测试仪等手段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采用合约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研究为目前学界所忽视的自然旅游资源规划合约的管理问题,认为自然旅游资源的政府代理制与传统的委托代理理论相悖,并由此引致委托风险的出
一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各种文学体裁之间的关系是疏远的。中国古代社会的尊卑观念那样强烈,以至文学体裁也要分别等级,确定尊卑。小说属旁枝野系,没有登堂入室的幸运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重要课题,创新能力的本质及培养的研究,国外在二十世纪40年代以来从未间断过,著名的有吉尔福特(Gulford),帕内斯(Sparnes)、维廉姆斯(F.E.Willi
长期以来,在我国人们视教育为消费和福利、视学校为非营利性机构的传统思维,使得我国教育部门和学校机构既没有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动力,也缺乏提高效率的外在压力。随着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