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Analysis of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Fictive Kinship Terms in Four English Versions of Hongloumen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oxi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称谓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具有较强的民族性,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心理特征。深受中西传统文化的影响,汉英称谓语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作为汉语称谓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拟亲属称谓语,在英语称谓系统中很难寻觅到其准确的对应踪迹。由于拟亲属称谓语自身的语言和文化特点,势必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种种困难。本文以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为基础,以《红楼梦》人物对话中的拟亲属称谓语及其在四个英译本中的翻译为研究对象,统计并分析了《红楼梦》四个英文译本中拟亲属称谓语的翻译方法,归纳总结了红楼梦四个英译本关于拟亲属称谓语的翻译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了五个频率最高的拟亲属称谓词进行了对比分析。
  研究发现:不同于对亲属称谓的直译为主,为了使译本更容易为目标读者理解和接受,在大多数情况下霍译本对拟亲属称谓语都采取了文化转换,倾向于归化翻译,但在遇到特殊的文化现象时它也致力于保留原语的文化特征;裘里译本和杨译本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更多地注重保留汉语拟亲属称谓语的语言及文化特征;而邦索尔译本始终采取了严格的异化翻译,高度忠实地传达了原语的意义与形式;并且根据比较文化转换在四个英译本中所占的比例,可以看出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对于汉语拟亲属称谓语的翻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红楼梦》这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古典巨著,蕴含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红楼梦》已经有多种英译本。其中,由英国的邦索尔神父于20世纪50年代所翻译的英译本是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翻译的两个英译本问世之前世界上第一个一百二十回全译本。该译本由邦索尔神父独自完成,译文体例完整,包括特殊术语注释、出版说明、译者前言、目录、正文注释和附录;邦索尔神父坚持紧扣原文的原则,并尽可能考虑到了文
期刊
《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描写人物的典范之作,全书冠以姓名的小说人物多达两三百之众。它们投射到人物形象、性格及作品的主题等较抽象的概念上,使人名承载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深刻领会小说人物姓名的深层含义,对于理解这部文学作品,以及了解中国姓名文化是必不可少的。  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说到底是一个不连续的选择语言的过程,而这种选择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而产生的
学位
作为日常对话中常见的话语现象,话语转换(Turn-taking)已得到国内外许多研究学者的重视,涌现出大量研究成果。在这些研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Sacks等人在大量英文会话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套掌控会话中话语转换的系统。尽管该模式针对日常会话分析,但许多学者遵循该模式分析不同的语篇,例如新闻采访、法庭对话、课堂对话等,都能成功地阐释不同语类会话中的话语结构和会话特征。在现有文献中,分析话语转换在
期刊
期刊
英国传教士梅殿华的《道德经》译本行文流畅,理解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时间考验,仍然能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众多译本中脱颖而出并且重新多次出版,与声名卓著的汉学家理雅格,亚瑟韦利等学者的译本一同展现在国内外读者的面前,无疑说明了其成功性。《道德经》作为中国经典名著之一,在现代的中国和西方社会依然大放异彩,各种研究《道德经》的著作仍然盛行,为东西方文化交融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道德经》中
学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