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庸及金庸武侠小说是中国新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其影响范围遍及整个亚洲甚至世界。自新武侠小说诞生之日起,金庸的名字就成为了标志性的存在。电视剧在我国正式发展成熟后,金庸武侠小说改编的武侠电视剧就成了荧屏上的宠儿。金庸的15部小说全被翻拍成电影电视剧,其被改编拍摄成的电视剧(包括正在筹拍)一共有63部。其中,最为受众所熟知、改变版本最多的分别是《神雕侠侣》、《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和《倚天屠龙记》。2014年12月,于正版《神雕侠侣》播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于正版《神雕侠侣》的热播,使不少受众回忆起十年前张纪中版《神雕侠侣》。对比两版电视剧,网络上充斥着对于正版《神雕侠侣》甚至对当下整个中国电视剧市场的质疑声。这些质疑声的出现,侧面反映出了受众对当下中国电视剧的不认同。我国当下电视剧市场以收视率为导向,迎合受众的媚俗心理进行电视剧作品的创作,这一点在古装剧和武侠剧中的体现尤为明显。经典武侠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往往只是以小说为模板,保留相同的历史背景、框架和故事脉络,而情节和细节的改编则颠覆了小说原著。当下中国电视剧作品存在逻辑不清楚,故事情节前后矛盾,人物对话脱离现实与生活等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金庸武侠电视剧在所有武侠电视剧中,仍占有绝对优势的地位。本文选择金庸武侠电视剧作为研究样本,主要基于几个现实层面的意义,首先,金庸武侠电视剧依旧是当今武侠剧市场的主流。往往荧屏上还在播,荧屏下又在拍。其次,金庸武侠电视剧受众群体广泛。金庸的武侠小说深深地植根于整个亚洲文化圈,更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上文提到受众对当下中国电视剧市场产生质疑与不满,面对有着庞大受众群体的金庸武侠作品,这样的电视剧发展趋势实在让人感到担忧。 本文系统梳理了金庸小说从始至今的发展脉络,并选择近来较火的《神雕侠侣》为样本,将张纪中版本和近期播出的于正版本的电视剧受众情况做了统计、整合和对比,将小说文本受众与电视剧受众进行对比研究。从叙事学、受众心理学和大众传播学三个方面寻找理论支撑,以受众的心理需求指出电视剧在多个角度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改和完善。1.叙事学角度的受众接受差异。叙事学是研究作品叙事的科学。本文将从叙事学角度解析金庸武侠文学作品与电视剧作品的差异性。不论是金庸武侠文学作品还是电视剧作品,叙事性是其存在的最主要的特性。金庸的电视剧作品皆脱胎于他的文学作品,这使得其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叙事架构。2.社会心理研究。“集体无意识”作为荣格原型理论的支撑,可以将金庸武侠文学作品阐释为这种创作是“集体无意识行为”的表征化。武侠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乃至亚洲文化的一种特色,这种特色的形成源自于中国文化的积淀。表征又称心理表征或只是表征。指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的方式。说到底,表征从根本意义上就是编码与解码的反映。社会互动也称为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本文在这个问题上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金庸作品对受众的社会渗透,另一方面是受众的反馈。再次,大众媒介的效果与使用。在本文中,主要运用到“守门人”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和麦克卢汉决定论。 本文通过研究金庸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受众心理,以小见大地对金庸武侠电视剧进行传播学研究,对金庸武侠电视剧的受众群体进行代表性传播学分析,得出中国当下金庸武侠剧传播学理论的研究结果,发现当下金庸武侠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论文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根据查阅到的文献和书籍,全面界定了武侠剧的概念,对金庸的创作经历和金庸小说的发展进行了概括,对金庸武侠电视剧的发展经历和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当下我国武侠电视剧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以张纪中版《神雕侠侣》和于正版《神雕侠侣》电视剧为例,对受众进行了问卷调查采样,并针对采样结果,从叙事学和受众心理学两方面对金庸武侠电视剧的受众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受众的过渡进行了分类,从叙事学角度阐释了受众认知不和谐的产生原因,从原型理论、受众心理表征和互动交换等心理学理论方面对受众心理进行了研究。 第三,从传播学角度对武侠电视剧及武侠电视剧如何更好地传播金庸武侠核心精神提出了要求,针对受众、电视制作和“守门人”方面提出不同的建议。 第四,对金庸武侠电视剧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展望,并对金庸武侠电视剧健康发展对受众的积极影响及社会意义进行了总结,以期为金庸武侠电视剧的创新和发展提出可供参考的意见。 本文选取《神雕侠侣》为样本,从受众角度进行传播学和心理学研究,为金庸武侠电视剧乃至我国武侠剧市场的改革提供数据样本与理论支持。对金庸武侠电视剧受众的研究,有利于整体把握我国金庸武侠剧及整个电视剧市场的发展方向,有利于积极调整当前武侠电视剧市场的状态,通过优质武侠电视剧传播正能量及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