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及其风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有效识别和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将有助于避免债务危机,进而防范财政风险和宏观金融风险的发生。目前社会各界评价地方政府债务状况大多着眼于债务规模,却忽视了发债成本,从而导致盲目举债,过高的偿债压力将会对地方政府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成本。要想防控债务风险,不仅仅需要关注债务规模风险,更应去关注债务的偿还能力。另一方面,解决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关键在于遏制软预算约束下的地方政府过度融资冲动,需要以市场化的资本成本去引导地方政府进行合理的投资,并通过形成地方债的市场化定价机制,优化地方政府投资效率,因此,债务融资成本成为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目前,地方政府债务累积主要是由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融资的结果,其中,通过融资平台向银行借款曾是最主要的融资方式,但随着政府清理融资平台贷款,银行在最近两年逐渐控制贷款规模,同时囿于信托产品的融资成本相对较高,融资平台公司更多转向发行城投类企业债券进行融资,通过发行城投债筹措的资金成为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本文在探讨制度环境因素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规模和风险影响的同时,选择城投债作为研究切入点,藉此探讨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成本及其风险问题,具备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主要基于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不同的制度环境因素影响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规模、风险及成本的具体效应及作用路径。首先,文献梳理与理论剖析结合,并通过制度背景解析,理清了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成本效应的作用机制。其次,探讨财政分权、财政透明度等制度因素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规模和风险的影响,利用30个省份的地方政府债务审计数据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然后,选择2006-2012年期间的省级政府(含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样本,搜集城投债相关数据,并选取金融生态环境总指数及其所属的地区经济基础、政府治理水平两个维度的数据,同时利用省级政府财政透明度评估指数,来检验各类制度环境因素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效应及其程度,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1)中国目前的制度情境下,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规模具有正向影响效应,即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地区财政权力越大,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规模也就越大。因为自财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仍然存在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现象,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无法满足事权的支出需求,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融资平台进行借贷。同时,财政分权程度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风险也具有正向影响效应。另一方面,中国财政透明度水平仍然较低,省级政府间的透明度差异较大,财政信息公开严重不足,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地区财政透明度越高,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规模也就越低。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财政透明度得分高,说明政府敢于披露自身资产负债等财务信息,更加易于接受纳税人、投资者的监督,政府官员肆意进行债务规模扩张的行为大大收敛,从而降低了融资规模,相应的偿债风险也随之降低。(2)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呈现出明显的地区性差异,这直接影响到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成本。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越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成本越低。围绕转轨经济中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应主要以四个指标来评价金融生态环境:地方政府治理、地区经济基础、地区金融发展和制度与信用文化。其中,地区经济基础和政府治理水平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成本有着显著的降低效应。地区经济基础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成本具有显著的影响效应,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地区经济基础越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成本越低;而财政分权进一步强化了经济基础降低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成本的效应,即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财政分权程度越高,经济基础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成本的降低效应越大。发达的经济水平、优化的经济结构、良好的私人部门发展环境等等,有助于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使得该地区经济发展受到公众的信任和认可,投资者不会对该地区发行的城投债要求过高的收益率,从而降低了融资成本;同时基于分税制的制度背景,财政分权程度高,代表该省份的经济基础较为雄厚、拥有的可控财力较为厚实,会进一步强化经济基础降低债务融资成本的效应。政府治理构成了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石,政府治理水平与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成本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政府治理水平能够有效降低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成本;而法制环境较完善时,政府治理对融资成本存在相对较弱的降低效应。实证检验同时发现,固定资产投资与债务融资成本正相关,即固定资产投资越大,资金需求量越大,在资金供给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市场上的融资成本便会上升。此外,经济结构与融资成本显著正相关。这是由于第一、二产业占比越高,经济的活跃度越低,造成货币的流通速度降低,从而对货币供应产生间接影响,使得融资成本提高,尤其以第一产业占比对融资成本的影响最大。(3)中国政府财政透明度水平仍然较低,但呈现出上升趋势,同时省级政府间的财政透明度差距依然很大。财政透明度作为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一种声誉机制,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成本会有一定的影响效应。实证检验发现,财政透明度水平与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成本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财政透明度越高,融资成本越低。基于信号传递理论,财政透明度得分高,说明政府敢于披露自身资产负债等财务信息,未来违约风险降低,自然就会带来融资成本的降低。加入政府干预程度变量后,财政透明度降低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成本的效应减弱。因为良好的政府与市场关系会弱化财政信息透明度影响债务融资成本的信号传递效应。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在规范政府债务融资行为和防范政府债务风险,提升政府财务透明度与推进政府会计改革,以及加快政府发债市场化进程、建立规范化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一是通过确定举债融资方式、资金使用范围和偿债资金来源,促使地方政府合理安排支出、降低激进举债的动机与能力,以有效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规模及风险。二是合理划分政府职能范围,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积极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并建立地方政府债务融资、交易和风险定价的市场体系,将是治理和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的重要途径。三是积极推进政府会计改革,通过尽快推进政府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完善,来规范和约束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编制;并加强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模式及监督、反馈机制的构建与优化,增强政府财政透明度,从而为地方政府的信用评级制度建立、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纳入官员考核以及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化定价等奠定基础。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考察政府信用评价、文化传统等非正式制度等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行为与成本的影响效应,并着重关注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使用和偿还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研究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