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三叉神经痛是一种难治性口腔颌面部神经性疼痛,发作时痛感强烈,通常难以承受。目前三叉神经痛在临床上还是以药物治疗为首选,其中卡马西平作为效果最佳的一线药物被广泛用于该神经性疼痛的镇痛治疗。但由于此类药物长期使用时具有剂量依赖性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并且随着用药时间延长,镇痛效果也出现减弱,所以寻找可替代药物的研究十分必要。本研究中,通过对三叉神经痛大鼠模型的研究,研究一种潜在药物七叶皂苷对三叉神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三叉神经痛是一种难治性口腔颌面部神经性疼痛,发作时痛感强烈,通常难以承受。目前三叉神经痛在临床上还是以药物治疗为首选,其中卡马西平作为效果最佳的一线药物被广泛用于该神经性疼痛的镇痛治疗。但由于此类药物长期使用时具有剂量依赖性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并且随着用药时间延长,镇痛效果也出现减弱,所以寻找可替代药物的研究十分必要。本研究中,通过对三叉神经痛大鼠模型的研究,研究一种潜在药物七叶皂苷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七叶皂苷在镇痛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中的大鼠三叉神经痛模型通过采用眶下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of the infraorbital nerve,CCI-ION)的方式来构建。实验分组:随机分出一组大鼠为假手术组,另外将CCI-ION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卡马西平组以及低剂量七叶皂苷组、中剂量七叶皂苷组和高剂量七叶皂苷组。在实验大鼠手术制备模型当天开始灌胃给药,卡马西平每天的用药剂量为42 mg/kg;实验组低、中和高剂量七叶皂苷每天用药量分别为6 mg/kg、12 mg/kg、24 mg/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每天给等效剂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4天。行为学检测:在术前(0天)以及术后第3天、第5天、第7天和第14天使用Von Frey纤维细丝检测大鼠术侧口面部机械痛阈,比较不同药物干预对大鼠疼痛作用的影响。在手术第14天,处死实验大鼠后取术侧三叉神经节。分子生物学检测: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技术检测三叉神经节(trigeminal ganglion,TG)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m RNA的表达变化。组织病理学检测: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三叉神经节的髓鞘改变、施万细胞数变化和炎细胞浸润等病理情况,评估神经损伤程度。结果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机械疼痛阈值从术后第3天开始出现显著下降(n=6,P<0.01),这种疼痛效果一直持续到术后第14天,说明三叉神经痛模型建立成功;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实验组大鼠机械疼痛阈值在给药第3天后开始逐渐提高,到第5天时卡马西平组和中剂量、高剂量七叶皂苷组大鼠机械疼痛阈值明显提高(n=6,P<0.01),第7天和第14天时卡马西平组和各水平剂量的七叶皂苷组机械疼痛阈值都出现显著增高(n=6,P<0.01)。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TNF-α、IL-1β、TLR4和NF-κB m RNA的表达显著增加(n=4,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TNF-α、IL-1β、TLR4和NF-κB m RNA的表达显著降低(n=4,P<0.05)。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TG出现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施万细胞数增多和脱髓鞘变化;与模型组相比,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卡马西平组和各水平剂量的七叶皂苷组TG的炎症情况均有不同程度减轻。结论七叶皂苷对CCI-ION诱导的三叉神经痛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炎细胞因子释放的下调有关,并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钛及钛合金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机械性能和抗腐蚀性等优点,已成为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口腔种植体材料之一。然而钛金属属于生物惰性材料,本身不具有生物活性和抗菌性能,且口腔与外界环境长期接触,细菌容易聚集黏附于钛表面,引起种植体感染导致种植义齿修复失败。本课题旨在探究简单、有效的种植体抗菌表面构建方法,即通过将钛材浸泡于不同pH值的多巴胺和硝酸银共混液,一步构建载银表面,并研究高温处理对实现高效、稳
定位与建图是现代计算机视觉的重点研究领域,其以往研究往往基于静态假设。近年来,出现了针对动态环境的一些研究工作,研究者们意识到目前研究领域所积累的视觉先进算法,可以逐渐在静态假设之外进行工作,越来越多的开放世界定位与建图算法研究工作开始被提出,推动了这个领域的发展。目前最先进的算法基于的是实例分割技术,然而一个被忽视的问题是,闭集合的实例分割技术是否能够应对开放世界的物体集合。针对目前动态环境定位
目的模拟骨组织组成和结构的仿生矿化是组织工程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中,牙本质非胶原蛋白(DNCPs)被提取作为生长因子;同时烧结牙齿制备出牙源性双相磷酸钙(BCP)作为骨修复材料,并将蛋白负载到支架上。体外实验验证材料和蛋白的生物相容性,并在兔上颌窦提升术模型中,评价DNCPs联合牙源性BCP应用在上颌窦提升术中,对窦底提升后骨重建中的体积维持,新骨生成量及新生骨质量的影响。方法依次将牙本质粉
目的:牙齿缺损是最常见的口腔临床疾病,牙釉质本身无法再生。因此,它只能用人工材料修复。而市场上的各种材料由于各种原因总是存在各种缺陷。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创造一种结构类似牙釉质的修复材料,以改善商用材料的缺陷。方法:该复合材料由羟基磷灰石纳米线和硅烷偶联剂KH570组成。采用油酸钙前驱体溶剂热法合成了羟基磷灰石纳米线,并将其作为复合材料的无机组分。KH 570是材料的有机组分,可依靠自聚合和硅烷偶联
基于视觉的产品表面缺陷检测是工业自动化检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产品质量、提升生产效率至关重要。目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缺陷检测算法因其较高的准确率和泛化性以及无需手工选取特征等优势逐渐成为主流。然而由于产品种类繁多以及缺陷部位的差异较大,基于深度学习的缺陷检测算法在作用于不同的数据集时仍需要专家对网络结构调整进行适应性调整,准确率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表面缺陷检测算法的准确率和工
目的本研究的目是通过简单的聚多巴胺(PDA)辅助PAA共沉积的方法将NCPs类似物PAA结合到脱矿的牙本质胶原纤维表面,形成PDA和PAA的共沉积物,从而构建一种新的牙本质仿生再矿化体系,并探究PDA与PAA共沉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新方法构建的仿生矿化体系诱导脱矿牙本质再矿化的效果。方法第一部分主要探究PDA与PAA的共沉积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本实验分为四组:PDA@PAA组(DA与PAA
Markov跳跃系统是一类带有参数的切换系统,这些切换的系统形成了一个有限集,每个子系统都是一个系统的模态。Markov跳跃系统根据各个子系统之间的跳跃转移率,从一个模态跳跃到另一个模态,并通过这个有限集得到相对应的系统模型。由于对于控制系统来说,稳定性是能够反映系统正常工作的基础。而离散耦合的Riccati矩阵方程在对该类系统分析稳定性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对Riccati矩阵方程求解进
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后,智能移动机器人作用愈加凸显。作为智能机器人落地应用的核心技术,视觉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解决了机器人的感知与定位等底层问题,因此具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在以往的研究中,视觉SLAM算法受限于静态假设,在复杂高动态场景下,其精度与鲁棒性并不理想。所以,本文以ORB-SLAM2系统为基础,通过引入实例信息提高系统信息感知
目前在工业线上,许多零件装配过程仍然由人工完成。一般的零件装配过程可分为零件初始位姿识别、零件抓取、规划运动轨迹移动零件至待装配位置和精密装配四个步骤。其中精密装配过程对装配精度要求最高,特点是小范围6D运动、零件配合间隙小、接触类型任务。精密装配过程由于遮挡问题、光照对视觉的影响和累计误差等影响,使得精密装配难以解决。因此,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精密装配的跨模态图像预测算法。整个算法设计
近年来,协作机器人在工业现场的应用越来越多。目前协作机器人的主要应用之一是在阻抗控制下的拖动示教,但目前的拖动示教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主要问题是在交互的过程中,由于人类操作员的不确定性,使得机械臂末端实际运行轨迹与人类的期望轮廓相差较大。基于该问题,本文将迭代学习引入人机交互中,旨在通过多次的迭代降低轮廓误差,并提出空间域迭代学习以提升迭代学习速度。本文从机器人、人类操作员以及交互的关系框架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