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全面贯彻《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实施体育后备人才精品工程,进一步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确保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体育总局于2004年起在全国近4000所各级各类体育学校中开展了以奥运会四年为一个周期的“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工作。(以下简称“基地”)。本研究以20052008年奥运周期,福建省共被认定10个“基地”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法、实地调查法、问卷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以协调发展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福建省“基地”建设现状作为切入点对福建省体育可持续发展进行展望。研究结果表明:“基地”项目设置主要是建设优势、重点项目,挖掘潜优势项目,以现有“基地”为基础,适当扩大“基地”的布局范围,将一些拥有好教练和好苗子的训练点发展成为训练“基地”;根据《关于开展“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工作的通知》中的认定条件确定的13个影响因素,各个影响因素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通过调查访谈得知,处在基本满意的层次,要引起关注;“基地”教练员素质与科学训练水平不高,“基地”对于教练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比较重视,参加高水平培训比例较低;“基地”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投入,自主创收的渠道和能力非常有限,社会资金融入量低,部分“基地”经费紧张;“基地”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经济等不适应,一些前景较好的项目已经走向市场,社会力量也陆续介入到后备人才体系,但总体规模不大,且存在不规范问题。